我国死刑复核程序的适用及其完善
时间:2024-08-08 浏览:31次 来源:由手心律师网整理
死刑复核程序的意义及历史
一.死刑复核程序的定义
死刑复核程序是我国刑事诉讼中的一项特别程序,根据《刑事诉讼法》第二百条、《刑法》第四十八条和《人民法院组织法》第十五条的规定,对判处死刑的案件进行逐级报送到有死刑核准权的人民法院进行核准的程序。该程序具有以下特点:1. 适用对象单一且特定,即仅适用于判处死刑的案件(本文主要讨论死刑立即执行的复核程序)。2. 适用时间为一审或二审判决或裁定之后,即死刑判决生效并交付执行的最后阶段。3. 适用方式为下级审判机关依法定条件主动报送,而非由上诉或抗诉引起。
二.死刑复核程序的意义
相对于其他刑罚而言,死刑的后果极端严厉且无法变更和弥补。因此,我国设立死刑复核程序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1. 保障死刑案件的办案质量死刑复核程序的设立旨在防止错判死刑和误杀无辜,确保司法公正在每个死刑案件中得到体现。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对某年死刑案件的统计数据显示,核准死刑的案件和人数分别占报核案件的76.8%和80.9%,未核准的案件和人数分别占10.1%和7.7%,被发回重审的案件和人数分别占12.9%和11.2%。这表明,判决罪犯死刑所依据的证据存在着排除相反可能性的不足,导致一些被冤判的罪犯被判处死刑并非罕见。因此,死刑判决往往并非绝对确定无疑。在我国的司法实践中,通过死刑复核而改判无罪的案例并不鲜见。2. 最后一道屏障一旦死刑判决发生错误,无法通过司法救济程序加以改正和弥补(至少对于刑罚执行的后果而言)。审判监督程序并不能使错误的死刑判决复活。这种不幸不仅对受害者及其亲友造成伤害,也对整个司法机构的威信以及国家政权的基础造成无法挽回的伤害。因此,死刑复核程序作为死刑判决和裁定执行前的最后一道屏障,具有十分必要性。
三.死刑复核程序的历史
我国的死刑复核程序源于我国刑事诉讼制度的发展历程。《刑事诉讼法》第二百条明确规定了死刑复核程序的具体程序,确保了死刑判决的合法性和公正性。随着我国法治建设的不断推进,死刑复核程序逐渐完善,保障了死刑案件的办案质量和司法公正的实现。同时,死刑复核程序也成为国际社会对我国司法制度的重要评价标准之一,展现了我国在刑事司法领域的进步和成就。
延伸阅读

公司治理、拟审合同、合同规划
商务谈判、纠纷处理、财税筹划

并购重组、IPO、三板挂牌
信托、发债、投资融资、股权激励
-
死刑复核程序的特点和问题
死刑复核程序的特点和问题。该程序采用秘密审核方式,不开庭审理,导致复核过程以秘密阅卷为主,控辩双方无法充分参与。此外,死刑复核程序由人民法院单方控制,被告人无法与司法权展开理性对话。程序存在的问题包括司法主动性导致失去中立性,以及与二审程序合并导致的
-
判处死刑的案件如何确定核准法院
死刑核准权的变化和影响。在中国成立初期,死刑核准权由高级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法院分工行使,但经历了多次变化和调整。最终,最高人民法院统一行使死刑立即执行案件的核准权,有利于确保死刑的正确适用和防止错杀无辜。然而,仍需解决如何正确处理之前已核准的死刑案件
-
死刑辩护阅卷的程序及范围
死刑辩护阅卷的程序及范围,包括审查起诉阶段、一审阶段、二审阶段和死刑复核阶段的阅卷范围。辩护律师在不同阶段有不同的阅卷权限,需要携带相应的手续。在死刑复核阶段,最高人民法院不允许律师进行阅卷操作。再审案件的阅卷范围则根据审理程序的不同而有所区别。
-
刑事复核维持原判后的程序
死刑案件在三级终审制度下的复核程序。当二审判决为死刑且未立即生效时,需向最高人民法院申请核准。维持原判后,如被告人继续上诉或检察院抗诉,二审法院会依法处理。大部分情况下,最高人民法院会核准原判,执行死刑。
-
中国死刑复核权的变迁及其启示
-
哪个法院进行死刑复核
-
两审终审的现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