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刑复核是死刑制度的产物,其存在必须与死刑判决相联系。根据法律的分类,死刑复核属于程序范畴。对于中国现行的死刑复核制度,学者们对其属性存在争议。主流观点认为,死刑复核不属于诉讼程序,因为诉讼程序必须由中立的第三方和控辩双方参与。那么,死刑复核是否属于行政复议程序呢?行政复议需要有申请人、当事人或被行政处罚人可以提出申请,而死刑复核是上下级法院之间案卷的流转。这是陈*良在《中国死刑检讨》一书中的观点。
然而,本文作者对此持有不同观点。首先,从实际角度来看,死刑复核是刑法和刑事诉讼法明确规定的程序之一,尽管与其他程序有所不同,但我们不能否认其现有的法律地位。历代中国都对死刑复核进行了规定,并赋予其刑事诉讼的性质。其次,虽然死刑复核程序与一审或二审程序不同,但它对事实审查和法律把握可以看作是对一审或二审法院审查的延伸。复核法官可以有针对性地审查一审或二审存在的疑点,并运用自己的职权对控辩双方提供的证据进行裁判。因此,我们没有理由认为死刑复核不是刑事诉讼程序的一部分。最后,该程序以正式的诉讼文书裁判终结,这也表明了其属性。
因此,笔者认为,死刑复核是中国刑法和刑事诉讼法针对判处死刑案件规定的一种审查核准特殊程序,是人民法院对仅限于判处死刑(包括死缓)的案件所适用的一种特殊审查和监督程序。中国的刑事诉讼实行两审终审制,即一个刑事案件经过两级审判后终结,不再进行上诉审判(当然可以进行申诉)。然而,针对死刑案件,《刑事诉讼法》规定了特殊的死刑复核程序。即一个死刑案件在经过一审和二审后,必须再经过另一级法院的复核才能生效。否则,即使被告人对判决没有异议,一审或二审的判决仍然不能生效。相对于其他程序,这种程序具有以下特殊性:
死刑复核程序中辩护律师的权利,包括听取意见、全面审阅案卷等。程序定义上,死刑复核程序是人民法院对判处死刑的案件进行复查核准的一种特别审判程序。复核程序适用范围及组成也有所涉及,处理结果根据不同情况作出相应裁定。
中国的死刑复核制度的历史溯源。汉代初步建立了司法体系,包括死刑执行规范;南北朝时期死刑复核制度形成,皇帝和国家最高司法机关掌握复核权;隋唐时期是法律司法制度发展的高峰,唐律对死刑复核程序做出了严格规定,并建立了司法监督体制,保障了死刑复核权的有效实施
依据刑事诉讼法的规定,对于死刑案件,如果是由中级法院一审的,被告人不上诉的,由高级人民法院复核,报请最高人民法院核准,而死缓案件,可由高级人民法院核准。高级人民法院不同意判处死刑的,可以提审或者发回重新审判。第二百三十七条 中级人民法院判处死刑缓期二
死刑复核是人民法院对判处死刑的案件进行复核所遵循的一种特殊审判程序。《刑事诉讼法》第一百九十九条至二百零二条对死刑复核程序作了原则性规定,有关的司法解释也已将这些规定具体化,为死刑复核工作提供了较周密的准则。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