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实践是行政主体对其本质的自我确定。行政主体是行政行为的发生者和行政关系的承担者,从事着国家与社会公共事务的管理。行政实践将行政主体与其他社会人群区别开来,是行政主体的本质特征。
行政实践具有以下基本内容:
行政主体的自我确定包含外在确定和内在确定两个方面。外在确定是由行政法律、行政政策和行政体制对行政主体的位置加以确定的,然后再对行政主体的性质和职能等方面作出确定。行政主体的内在确定是一种直接影响行政行为的义务感和责任意识,使其与组织的总体目标谐调一致。
行政价值的确定归根到底是行政人员的价值确定。行政人员选择从事行政实践,意味着将其作为社会性存在的方式,并将其视为与个人肉体存在同等重要的生命存在。行政行为的发生是对个人生命的证明,而行政价值的体现在于维护和增进行政实践的公共性。
确定行政诉讼地域管辖权的原则。包括行政主体独占行使管辖权、便利行使管辖权和有效行使管辖权的原则。同时,也阐述了确定行政诉讼级别管辖的原则,县、市级行政主体处理行政事务为主,省级以上行政主体进行业务政策领导,并存在例外情形应以法律、法规为准。
监察委与纪委的机构性质、监督对象、业务依据及监察范围等方面的区别。监察委是国家机构,监督所有公职人员,依据《国家监察法》开展业务;而纪委是党的机构,监督所有中共党员,依据党章党纪党规开展业务。监察委的职责包括维护党的章程和其他法规、检查党的路线方针政
关于现役军人受到刑事处分后的军龄计算问题,总政治部对此作出了一系列规定。同时,文章还介绍了双规措施的适用时间限制、目的与重要性。双规措施的使用受到严格限制,包括适用阶段、使用主体、使用时限和使用地点等。其目的是保护被调查对象免受不必要的干扰和影响,避
行政不作为的定义与特点,包括行政不作为与行政不履行法定职责的区别。行政不作为是行政主体未履行或拖延履行法定职责的状态,是一种违法行为。行政不作为与行政不履行法定职责在含义性质构成等方面存在差异,必须准确界定并区别对待。行政不作为是一种消极的行为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