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义
行政处罚事先告知程序的内涵是指行政主体在作出行政处罚决定之前,将据以作出行政处罚决定的事实、理由及依据告诉当事人,并告知当事人依法享有的权利这样一种程序性法律行为。
核心
行政处罚事先告知程序是一种行政程序,其核心是行政机关在作出可能对当事人不利的行政处罚决定之前,法律设定一种程序来保障当事人享有必要的知情权,当事人在此基础上行使辩护权和防卫权,以切实维护自身合法权益,促进行政机关依法公正行使权力。行政处罚事先告知程序是行政公开原则在行政处罚中的具体体现,也是现代行政程序法的一项重要的基本制度。
行政处罚事先告知程序的种类
行政处罚事先告知的种类可以依据不同的标准划分为两类:
一是口头方式和书面方式;二是实际告知和推定告知。口头告知方式是指行政主体借助于口头语言来实现其行为意思的方式。这种形式的优点在于简便易行,直接迅速;缺点是缺乏文字依据,发生争议时不易处理。所以,它仅适用于比较简单的行政处罚案件,案情复杂、处罚较重的适用一般程序的行政处罚案件则不适用。书面告知方式是指行政主体借助于书面文字来实现其行为意思的方式。书面告知方式在实际执法中应是主流的告知方式,因为它不仅能清楚、完整地表述行政主体的行为意思,使当事人了解到其包含的有价值的信息,从而实现行政处罚事先告知程序的价值目标,而且书面形式解决了发生争议时的证据问题。
从当事人是否真正知情角度,行政处罚事先告知方式可以分为实际告知和推定告知。实际告知是指行政主体当面将拟作出的行政处罚的内容和信息告知当事人。实际告知表现在口头形式告知和书面形式告知的直接送达上,它能够直接将相关信息传达到当事人,为当事人所实际掌握,达到实际告知的效果取决于两个方面,一是行政主体必须切实履行告知义务,
二是当事人采取配合的态度。推定告知是指行政主体无法当面将拟作出的行政处罚的内容和信息告知当事人时,通过法定的其它方式实施告知,并据这种告知行为所产生的结果推定已告知了当事人。在推定告知的情况下,当事人知悉行政行为的内容不是客观上的实在状态,而只是法律上的推定结果。推定告知是实际告知的一种补充,在适用上应确立一种先后次序,在实际告知无法进行或需要很大的行政成本时,再采用推定告知。
如何向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投诉交警乱开罚单的问题。文中依据《道路交通安全法》和《交通警察道路执勤执法工作规范》,指出公民有权对交警的不严格执法行为进行检举和控告。投诉步骤包括收集证据、查找投诉渠道、书面投诉以及跟进投诉进展。通过合法途径投诉,可以维护
行政处罚案件的立案时限及相关法律规定。根据《行政处罚程序规定》第十七条,立案时限通常为7个工作日,特殊情况下可延长至15个工作日。在调查或检查时,执法人员需遵守相关法规,不得少于两人并出示证件。处理证据时,可采取抽样取证方法,当事人不得销毁或转移证据
城管合同工是否具有行政执法权力的问题。根据法律规定,城管合同工不具备行政执法权力,而持行政执法证件的人必须是在编工作人员,满足一系列条件。城市管理执法的行政处罚权范围依照法律法规和国务院相关规定确定。《城市管理执法办法》对执法范围、执法事项的集中行使
行政拘留当事人拒绝,只要证据充分,可以作出行政处罚决定,不影响下达行政处罚事先告知书。据此,对公安机关拘留、罚款不服的,不能直接向人民法院起诉,必须在规定的期限内先向上一级公安机关提起行政复议,仍不服的,再向当地人民法院起诉。但《行政诉讼法》第37条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