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长期受传统财务收支审计的影响,许多人对绩效审计的了解不足。在审计工作中,很少有人主动关注绩效审计的内容,甚至一提到绩效审计就感到陌生和困惑,认为无法实施。有些人认为在现有条件下,根本没有进行绩效审计的能力;有些人认为绩效审计主要是西方国家的产物,不适合中国的国情,而且在当前审计任务繁重的情况下,并不必要进行绩效审计。同时,由于大部分审计人员对绩效审计的认知仅限于表面,对其实质知之甚少,对如何操作更是知之甚少,导致绩效审计工作进展缓慢,效果不明显。目前为止,甘肃省除了在1996年对某亏损企业进行了效益审计试点外,之后再没有进行全面的国有企业绩效审计。在常规企业财务收支审计项目中,涉及绩效审计的内容也非常有限。如果继续这样下去,将很难实现审计署规划到2012年所有审计项目都开展绩效审计的目标要求。
《审计法》、《审计法实施条例》、《审计准则》等法律法规对绩效审计的规定过于简单,缺乏具体操作性和指导性,导致评价标准不统一,审计人员在进行专业判断时缺乏依据。同时,受审计人员的知识结构、阅历、综合素质等影响,不同的审计人员收集的审计证据的角度和评价结论也常常不同,增加了审计结果的不确定性,从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审计风险。同时,绩效审计结果的运用并不像落实审计决定那样具有刚性,绩效审计结果可能会被忽视或难以利用,影响了绩效审计的效果,并挫伤了审计人员的积极性。
由于企业经济活动的复杂性,企业绩效审计相对于其他专业审计具有业务复杂、技术要求高、工作量大等特点。开展企业绩效审计不仅要检查企业经济活动的真实合法性,还要检查评价国有企业资源的消耗、利用和配置状况以及营利目标的实现程度。绩效审计旨在评价企业经济活动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以此评价企业经济活动是否实现了最少的资源消耗、最大的资源利用和最佳的目标成果。这对审计人员的专业素质和综合分析能力要求很高,审计团队需要优化、科学、合理的知识结构。目前,我国审计人员大多是学习财务和审计专业出身,审计团队很少有工程技术类的人员。审计人员凭借自身努力学习其他专业知识的能力和条件有限,导致工程及管理、计算机等其他专业人才匮乏,很难得出深度、全面、有价值的绩效审计结论。在实际工作中,主要依靠和利用相关部门组织的验收、鉴定等结论或被审计单位的计量数据等进行绩效分析评价。如果相关部门工作滞后,被审计单位基础工作差,将无法实现绩效审计的目标。
签订审计业务约定书时需考虑的因素。其中包括被审计单位的网络应用、网络风险以及电子商务对其管理层的影响。同时,还需考虑网络经济的影响及被审计单位的风险应对措施。在证据收集程序中,应注意使用计算机辅助审计技术并考虑电子证据的充分性和适当性。此外,开发电子
虚构收入的各种违法手法及其普遍性,包括利用阴阳合同、提前确认收入等现象。同时,也介绍了企业盈利管理中常用的推迟确认收入的手法。此外,还提到了企业转移费用、虚增利润的手段,如通过费用资本化、递延费用及推迟确认费用等方式调节利润。这些手法往往涉及会计操作
五种审计方法,包括比较分析法、外部借鉴法、统计核算法、法规衡量法和目标管理法,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应用。审计范围包括法律符合性、行政管理、员工记录、员工关系以及人事信息系统等方面。审计内容主要包括人力资源合规性和人力资源财务审计。通过审计,可以发现问题
内部审计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存在的问题包括:内部审计管理体制不独立、法规制度不完善、人员素质低和技术落后。完善内部审计发展的对策包括:提高内部审计的独立地位、加强审计队伍建设并提高人员素质、加强内部审计法律法规和制度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