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手心律师网首页 > 法律知识 > 财税法 > 审计法 > 审计程序 > 如何破除审计评价的拦路虎

如何破除审计评价的拦路虎

时间:2024-07-16 浏览:18次 来源:由手心律师网整理
12719

审计评价中的客观公正原则

经济责任审计评价对被审计领导干部的政治生命具有重要影响,因此被审计者对审计评价非常关注,并提出一些要求。然而,审计人员不能仅仅满足于被审计领导干部的要求,也不能根据与被审计领导干部的关系来评价,从而增加审计风险。审计评价应坚持客观公正的原则,以审计事实为依据,不受任何外界影响,不附加主观成分,根据客观事实做出公正的评价。

一忌感情用事,要客观公正

审计人员在审计评价中不能满足于被审计领导干部的要求,也不能根据与被审计领导干部的关系来评价,从而增加审计风险。审计评价应坚持客观公正的原则,以审计事实为依据,不受任何外界影响,不附加主观成分,根据客观事实做出公正的评价。

二忌空洞无物,要力求具体

在经济责任审计评价中,应避免使用大话、套话和空话连篇的评语。这些没有说服力的评价,如"出色地完成了经济指标"、"建立了内控制度"、"加强了管理"等,是没有多大价值的。审计评价应坚持以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原则,根据可靠数据和客观事实,采用写实和量化的方法进行评价,力求具体可信。

三忌界限不清,要实事求是

审计评价不能违背客观事实,也不能笼统地进行评价。审计评价必须限定在被审计领导干部任期范围内的经济活动,不可增大时间跨度和本任领导工作的范围,也不可将所有成绩归功于一届领导的政绩,或将单位存在的所有问题归责于一任领导而作出不切实际的评价。审计评价应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划清前任与后任的责任和政绩,客观真实地评价领导任期的经济责任。

四忌责任不明,要是非分明

在审计评价中,应明确指出被审计单位存在的不足或突出问题应由谁负责,负什么样的责任。既要划清直接责任和主管责任,又要区分主观责任和客观责任,还要分清客观失误和主观故意。审计评价应明确领导应负的责任,旗帜鲜明地分清责任。

五忌主观武断,要慎重结论

审计评价应充分听取被审计对象的陈述和申辩,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的影响,作出客观的评价,避免主观臆断和不切实际的评价。审计评价应坚持慎重、稳妥的原则,基于事实作出准确的判断和符合实际的结论。对于一时搞不清的问题,应保留意见,以确保审计评价的正确性和稳妥性。

六忌超越范围,要依规办事

在经济责任审计中,审计人员不能超越权限和范围来评价经济责任以外的事项。审计评价必须严格按照相关规定的要求进行,只能就经济责任作出客观评价,对相关责任作出实事求是的评价。

七忌言过其实,要恰如其分

在经济责任审计评价中,必须保持谨慎的态度,注意用语的规范性和准确性。审计评价不能言过其实,不能作出过高或过低的评价。同时,也不能为了照顾被审计领导的情绪和要求,对查出的问题避重就轻。对于严重违规违纪问题,应准确定性和正确处理。

延伸阅读
  • 常年法律顾问

    公司治理、拟审合同、合同规划

    商务谈判、纠纷处理、财税筹划

  • 专项法律顾问

    并购重组、IPO、三板挂牌

    信托、发债、投资融资、股权激励

  • 确认、评价与控制或有负债的有关方针、政策和工作程序

    审计过程中关于确认、评价与控制或有负债的相关方针、政策和工作程序。审计师需向被审计单位管理当局了解相关事项,获取相关文件和凭证,并与银行、法律顾问和律师进行函证。同时,还需复核税务报告、会议记录和审计工作底稿等,以确定会计报表披露的或有负债是否恰当,

  • 未按期限完成工程审计怎么处理

    建设工程施工合同有效,但建设工程经竣工验收不合格的,依照民法典第五百七十七条规定处理。终结审计主要侧重于经济责任审计。通过对工程项目的工期、质量、安全、效益及国有资产的安全完整等方面进行审计,从而对项目负责人的管理绩效作出评价。

  • 如何破除审计评价的拦路虎

    由于经济责任审计评价的好坏事关被审计领导干部的政治生命,因而被审计者十分关注审计的评价,会提出一些要求,在这种情况下审计人员绝不能一味地满足被审计领导干部的要求或以审计人员与被审计领导干部感情好坏,以感情论功过,作出不符合实际的评价而增大审计风险。要

  • 经济责任审计中需要注意的几点

    由于经济责任审计评价的好坏事关被审计领导干部的政治生命,因而被审计者十分关注审计的评价,会提出一些要求,在这种情况下审计人员绝不能一味地满足被审计领导干部的要求或以审计人员与被审计领导干部感情好坏,以感情论功过,作出不符合实际的评价而增大审计风险。经

  • 经济责任审计评价种类
  • 经济责任审计报告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有哪些
  • 经济责任审计评价的方法有哪些
审计法知识导航

服务热线:(工作日09:00-18:00)

183-1083-5653

咨询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