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调解法》规定,调解必须双方自愿才能启动,并且必须双方在调解书上签字才能生效。然而,这一规定主要适用于民事调解,对于行政复议调解是否适用,需要根据实际情况来判断。
根据《行政复议法实施条例》第五十条规定,行政复议机关可以按照自愿、合法的原则进行调解,具体情况包括以下两种:
(一) 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对行政机关行使法律、法规规定的自由裁量权作出的具体行政行为不服申请行政复议的情况;
(二) 当事人之间存在行政赔偿或者行政补偿纠纷的情况。
如果当事人经过调解达成协议,行政复议机关应当制作行政复议调解书。调解书应当详细记录行政复议请求、事实、理由和调解结果,并加盖行政复议机关印章。一旦双方当事人签字,调解书即具有法律效力。
如果调解未能达成协议或者调解书尚未生效时一方反悔,行政复议机关应当及时作出行政复议决定。
我国行政赔偿的诉讼程序及相关行政复议前置的类型。对于不属于行政复议前置情形的,可以直接提起行政诉讼。行政复议前置的类型包括自然资源所有权确认案件、治安管理处罚案件、纳税争议案件、工伤保险案件和价格违法的处罚等。对审计机关的审计决定不服的,需先向上一级
行政管理相对人在面对行政争议时的自由选择制度和复议前置制度。前者允许当事人选择行政复议或行政诉讼解决争议,但选定复议后不能再申请诉讼;后者则规定必须先经过行政复议程序,对复议决定不服才可提起诉讼,且需在特定情况下才能直接向人民法院起诉。
专利行政复议的相关内容。专利行政复议是指国务院专利行政部门对与专利申请人、专利权人及其他利害关系人产生的争议进行复查并作出裁决的行为。申请复议需满足条件:主观认为权益受侵犯,并在得知具体行政行为之日起的15日内提出。复议由申请人启动,不能由国务院专利
行政主体在行政法中的重要作用。由于我国行政机关存在职责不明确的现象,确定行政组织的主体资格是实现依法行政的必要条件。行政主体的概念在行政活动中具有实践意义,它能确定行政行为的效力和行政诉讼的被诉人,保证行政活动的连续性和统一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