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民事诉讼法规定:民事执行必须以生效的法律文书为依据。在民事执行中,生效裁判是人民法院取得执行权的前提条件,在就共同侵权所作的判决中,法院就共同侵权人的责任一并认定,人民法院根据该判决予以执行,当无疑问。但在保证连带之债的场合,法院判决仅就被保证人而作出,在执行中,被保证人履行不能,根据连带之债民法理论,人民法院可以执行保证人的财产,此点前述已有分析。现在的问题是,保证人既然被排除在判决效力之外,判决对之如何适用,亦即人民法院据以执行保证人财产的依据是什么?
一、重新以判决的方式确认连带债务人的责任
二、裁定直接执行保证人财产
三、通知保证人在一定期限履行
小编认为第三种方式较为可行。第一种方式不符合诉讼经济原则;第二种方式以裁定确认实体权利义务关系似有不妥;第三种方式采用通知的形式表明保证人基于实体法律规定而受判决的约束,尽管判决本身并不对之适用。执行中,人民法院的执行依据依然是生效裁判。这可以认为是连带之债执行的诉讼法依据。连带之债的判决效力扩张及于保证人的事实,其理论基础仍源于连带之债理论,判决扩张的基础仍是保证人对保证债务的连带责任。
在民事执行中,判决的此种扩张性主要反映在判决未及连带债务人的情形,实践中通常限于以下几种:
1、保证连带之债;
2、第三人抵押连带之债;
3、超越代理权的连带之债;
4、合伙连带之债等。
原告石家庄市某银行与被告河北省某海运公司签订的造船借款合同纠纷案。被告天津某水运公司作为保证人,原本承担一般保证责任,但在原告要求承担连带保证责任通知书上盖章,视为双方协商变更了保证方式。天津海事法院最终判决被告河北省某海运公司偿还借款及利息,被告天
烟台三亚木业有限公司与交运集团货运有限公司之间的货物运输合同纠纷。由于实际承运公司保管不善导致货物受损,法院判决实际承运公司和合同运输公司分别赔偿三亚公司损失。涉及民法中的不真正连带债务制度和损益相抵规则。通过对本案的分析,文章进一步探讨了这两个民法
一位男子在还未办理交强险的情况下,将自己的新车借给一位没有驾驶证的朋友开。结果,朋友酒后驾车发生了事故,导致受伤者要求赔偿80余万元。法院最终判决车主和驾驶者连带赔偿3
当日中午,陈某和其他应邀之人在何某家安排的油布棚内吃饭。陈某被急送医院治疗,医院诊断其右侧四根肋骨骨折,左胫腓骨上段粉碎性骨折,第一腰椎爆性骨折等,经法医鉴定为9级伤残。陈某经治疗22天后出院,共花去医药费20832元。事后,陈某向法院提起诉讼,请求法院判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