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行非诉执行制度的设立初衷是为了防止行政机关滥用职权,保护相对人的合法权益,并监督行政机关依法行使职权。然而,法治的基本要求是权力分立,行政机关与司法机关之间的权限分工必须明确,以提高行政效率。
行政行为发生在行政管理领域,与实现行政目的直接相关。为了维护公共秩序和实现公共利益,国家应当确立行政强制执行权由行政机关行使。被执行的行为是具体行政行为,由行政机关执行自己作出的决定。
一个完整的行政权应当包括决定权、处理权和执行权。执行权是处理权的延伸,是处理权实现的保障。执行决定权和裁判权注重公正和质量,执行实施权则需要力量和效率。行政机关作出具体行政行为后,法律赋予其强制执行权,既避免行政权被忽视,也强化行政机关的责任意识,防止其将风险推给法院。
随着依法治国的推进和行政机关依法行政水平的提高,原则上可以将具体行政行为的执行权交由统一的行政执行机关行使。在法院发出强制执行令后,行政机关行使行政强制执行权,而法院的执行权限于执行决定权和裁判权。
然而,对于具有重大影响的具体行政行为,如限制人身自由、不动产等的执行,仍应由法院执行,以加强司法权对行政权的监督,实现权力的制约与监督。因此,确立由行政机关执行为原则,法院执行为例外的模式。
对于行政执行机关的行政执行行为,相对人有权提起诉讼,以维护自身权益。
在审议行政诉讼法修正案草案时,一些委员提出建立非诉行政执行案件裁执分离制度的建议。委员苏XX认为,裁执分离有利于保障行政执行效率。目前,行政行为经法院准予执行后,由法院
第九十七条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对行政行为在法定期限内不提起诉讼又不履行的,行政机关可以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或者依法强制执行。第八十八条行政机关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其具体行政行为,应当自被执行人的法定起诉期限届满之日起180日内提出。从维护生效行政行
依据我国行政强制法的规定,非诉行政强制执行的主体是国家行政机关,或者行政机关申请法院执行。第二条 本法所称行政强制,包括行政强制措施和行政强制执行。行政强制执行,是指行政机关或者行政机关申请人民法院,对不履行行政决定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依法强制
先停止执行再说。非诉讼上的申诉,是指公民或者企业事业等单位,因本身的合法权益问题不服行政部门的处理、处罚或纪律处分,而向该部门或其上级机关提出要求重新处理,予以纠正的行为。如发现申诉有理的,由法院院长提交审判委员会讨论决定是否再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