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与王是多年的生意合作伙伴,关系良好。2010年3月1日,张因公司业务发展需要向李借款30万元,约定月息1.5%,借款期限为一年。由于张没有其他有价值的财产作为抵押,他请求王为自己的借款提供担保。李了解王的公司实力,同意他作为借款保证人。因此,三方签订了借款担保合同。
2011年3月1日,借款合同到期后,由于张的公司经营不善,他无法偿还李的借款。此外,他还消失了。李无奈之下,四处寻找张,但没有找到。6个月后,李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要求张与王共同偿还借款及利息。
经过法院审理,由于王的担保责任超过了6个月的担保期限,法院决定免除他的担保责任。判决生效后,李不满意,向中级人民法院提起上诉。然而,中级人民法院维持了一审判决。
根据保证责任的承担方式,可以将其分为一般保证责任和连带责任保证。
一般保证是指当事人在保证合同中约定,当债务人无法履行债务时,保证人承担保证责任。
连带责任保证是指当事人在保证合同中约定保证人与债务人对债务承担连带责任。
这两种保证之间最大的区别在于保证人是否享有先诉抗辩权。在一般保证情况下,保证人享有先诉抗辩权,即保证人在主合同纠纷未经审判或仲裁,并且对债务人财产依法强制执行仍无法履行债务之前,可以拒绝承担保证责任。而在连带责任保证情况下,保证人不享有先诉抗辩权,即连带责任保证的债务人在主合同规定的债务履行期届满后没有履行债务,债权人可以要求债务人履行债务,也可以要求保证人在其保证范围内承担保证责任。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担保法》第十九条的规定,当事人对保证方式没有约定或约定不明确时,应按照连带责任保证承担保证责任。根据第二十六条的规定,连带责任保证的保证人与债权人未约定保证期间的情况下,债权人有权在债务履行期届满之日起六个月内要求保证人承担保证责任。在合同约定的保证期间和前款规定的保证期间内,债权人未要求保证人承担保证责任的,保证人可以免除保证责任。
根据以上规定,本案中张与李的借款并未约定保证方式,也没有约定保证期限。因此,根据法律规定,本案的保证期限为六个月,从债务履行期满之日开始计算。在本案中,李并没有在保证期限内向王主张权利,因此王无需承担保证责任,判决无误。
担保法第十八条关于连带责任保证的定义和规定。连带责任保证是当债务人到期不履行债务时,债权人可以要求债务人清偿,也可以要求保证人清偿的担保形式。保证人承担连带责任,加重了保证人的负担,但对债权人更为有利。在审判实践中,需要注意主债务履行期限和主债务人的
保证责任的免除情形。首先阐述了保证合同未成立的情况,包括主合同尚未成立和保证合同不具备依法成立的形式要件。其次,介绍了保证违反禁止性规定的情况,包括国家机关所提供的保证等明确禁止的情形。在这些情况下,保证人无需承担保证责任。
担保人在保证合同中的作用、担保范围、保证人资格的特殊规定、可充当保证人的类型以及保证的方式。担保人在债务到期债务人无法偿还时,需承担偿还责任。担保范围包括主债权、利息、违约金等。不同形态的组织和个人在符合法律要求的情况下可充当保证人。企业法人的分支机
保证期间的分类和相关规定。包括有约定、无约定和约定不明三种情况下的保证期间,以及连带责任保证、最高额保证的保证期间。同时,文章还阐述了约定保证期间和保证期间的不变性等规定。在保证期间内,保证人的保证责任不变,保证期间不会因任何事由发生中断、中止或延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