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诉讼的共同管辖是指在一个诉讼案件中,有两个以上的法院都具备合法的管辖权。共同管辖可能出现在两种不同的情况下:一种是由于法律规定的管辖标准各不相同,导致几个法院都有管辖权;另一种是虽然法律规定的管辖标准相同,但由于当事人的复合因素而导致共同管辖的情况。
当出现共同管辖的情况时,各个法院在法律上都有权对该案件进行审理。尽管有多个法院具备管辖权,但实际上只能由一个法院行使这种管辖权,而该法院必须属于具备管辖权的法院之一。最终确定哪个法院对该案件具有管辖权,必须根据原告当事人的意愿来确定。如果有多个法院同时被原告起诉,那么根据客观标准来确定管辖法院,即由最先收到起诉状的法院来行使管辖权。
行政诉讼是指个人、法人或其他组织认为行政主体以及法律法规授权的组织的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向法院提起诉讼的一种方式。行政诉讼是一种有效的诉讼方法,其活动和法律关系受行政诉讼法的规范。行政诉讼法是指规范人民法院、诉讼当事人以及其他诉讼参与人在行政诉讼活动中进行诉讼活动,并形成诉讼法律关系的法律规范。行政诉讼法是一种诉讼程序法,其主要目的是确定诉讼参与人的法律地位和相互关系。
从学理上来说,行政诉讼法可以分为狭义和广义两种理解。狭义上的行政诉讼法指的是由国家立法机关根据立法程序制定的具有专门完整法律形式的行政诉讼法典,通常被称为“民告官”。而广义的行政诉讼法则是指所有在内容上属于规定行政诉讼问题的法律规范,无论其形式如何,都属于行政诉讼法的范围。
行政案件的指定管辖及其条件。指定管辖发生在两个以上行政机关对行政处罚管辖问题存在纠纷或者因特殊情况无法行使管辖权时,由上级机关确定由谁管辖。管辖争议源于行政机关职责不清,社会生活、公共事务的管理交叉,权责不明确。在行政处罚实践中,因法律、法规规定存在
行政机关的法律咨询义务,包括依法依规履行职责、法定权限内行为、合法委托事务、对受委托组织监督及承担法律责任等。同时,也介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中的相关规定,包括起诉状和答辩状的送达、停止具体行政行为执行的条件、公开审理和保密例外、合议庭的组
中国行政诉讼法及配套规定中的举证责任问题,主要讨论了第三人对原告起诉期限异议的举证责任。文章指出,在行政诉讼中,起诉期限的举证责任遵循”谁主张,谁举证”的原则。同时,文章还讨论了被告搜集证据的限制问题,认为《行政诉讼法》第三十三条的限制主要是针对被告
行政诉讼法中的指定管辖制度。当两个以上行政机关对行政处罚的管辖发生争议或无法行使管辖权时,上级行政机关会决定由哪一级行政机关对某一行政处罚行使管辖权。发生指定管辖的条件通常是对行政处罚的管辖权有争议,原因包括职责不清、制度不完备等。解决管辖争议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