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诉讼是一种以对被诉具体行政行为进行合法性审查为核心的诉讼。在行政诉讼中,被告不仅需要提供作出具体行政行为的事实根据和法律、法规等规范性文件的依据,还需要通过向法院提供的材料证明被诉具体行政行为的合法性。
为了提高行政诉讼效益,实现程序公正,《行政诉讼法》和相关的司法解释都明确规定了被告收到起诉状副本之日起10日内向法院提供作出具体行政行为时的证据。司法解释还明确规定,如果被告不提供或者无正当理由逾期提供证据,法院将视为被诉具体行政行为没有相应的证据,判决其败诉。这一规定是根据行政诉讼的特点制定的,符合行政诉讼规律,体现了对被告举证期限的严格限制。
一般情况下,对于被告的举证期限没有歧义。然而,当管辖权出现异议时,即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若干问题的解释》第10条第2款规定的情形出现时,关于被告的举证期限存在两种不同的观点。
第一种观点认为,被告的举证期限可以从法院对管辖权异议审查作出裁定之后计算,尤其是在管辖异议成立的情况下,应当允许被告在管辖法院重新确定之后再重新确定举证期限,履行举证义务。
第二种观点认为,无论当事人是否提出管辖异议,被告都应当依照法定期限向法院提供作出具体行政行为的证据,即收到法院起诉状副本之日起10日内向法院提供证据。
笔者同意第二种观点,理由如下:
首先,被告在行政诉讼中所举证据是其在行政程序中已经收集并作为具体行政行为事实依据的材料,与管辖权异议没有必然的联系。法律和司法解释均明确规定了被告应当在收到起诉状之日起10日内举证。受诉法院已经向被告发送了起诉状副本,被告也收到了起诉状副本,那么被告就应当在法定期限向法院举证,除非被告有正当理由经法院准许延期提供证据。
其次,当事人提出管辖权异议仅涉及到法院管辖是否合法的问题,并不涉及到被告的举证是否可以延期问题。无论哪一个法院管辖,被告都必须依照法定期限举证。即使当事人向法院提出的管辖权异议成立,也不影响被告依法举证,因为受诉法院将案件移送有管辖权法院的同时,可以将被告在举证期限内提供的证据一并移送,而受移送的法院则不应当重新接受被告超过举证期限提供的证据。
最后,如果允许被告可以在管辖权异议确定之后再重新确定举证期限,那么行政机关明知不存在管辖异议的情况,为了故意拖延举证,转化证据,也可能向法院提出管辖异议,从而使一些本来违法、缺乏证据的行政行为,在诉讼阶段经过修饰,以合法、证据充分的面目出现。这从根本上违背了行政诉讼的宗旨,不利于司法公正。
确定行政诉讼地域管辖权的原则。包括行政主体独占行使管辖权、便利行使管辖权和有效行使管辖权的原则。同时,也阐述了确定行政诉讼级别管辖的原则,县、市级行政主体处理行政事务为主,省级以上行政主体进行业务政策领导,并存在例外情形应以法律、法规为准。
管辖权异议期间是否可以先行执行的问题。根据相关规定,人民法院在管辖权未确定的情况下不得裁定先予执行。行政诉讼期间,具体行政行为的执行一般不会停止,但满足特定情形时可以停止执行。
A县某种业经营部经销的杂交水稻种子名称与审定名称不符,被A县工商局认定为假种子并进行处罚的案件。争议焦点在于是否属于一事再罚。作者认为该案属于一事再罚,因为农大公司在不同地区的销售行为涉及使用未经审定的品种名称,已经受到B县工商局的行政处罚。尽管A县
行政诉讼的一般地域管辖及其特殊性。行政诉讼地域管辖不同于民事诉讼的“原告就被告”原则,需考虑原告参与诉讼和法院调取证据的特殊性。根据《行政诉讼法》第17条规定,行政案件由最初作出具体行政行为的行政机关所在地法院管辖,复议机关改变原具体行政行为的,也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