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诉讼是一种以对被诉具体行政行为进行合法性审查为核心的诉讼。在行政诉讼中,被告不仅需要提供作出具体行政行为的事实根据和法律、法规等规范性文件的依据,还需要通过向法院提供的材料证明被诉具体行政行为的合法性。
为了提高行政诉讼效益,实现程序公正,《行政诉讼法》和相关的司法解释都明确规定了被告收到起诉状副本之日起10日内向法院提供作出具体行政行为时的证据。司法解释还明确规定,如果被告不提供或者无正当理由逾期提供证据,法院将视为被诉具体行政行为没有相应的证据,判决其败诉。这一规定是根据行政诉讼的特点制定的,符合行政诉讼规律,体现了对被告举证期限的严格限制。
一般情况下,对于被告的举证期限没有歧义。然而,当管辖权出现异议时,即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若干问题的解释》第10条第2款规定的情形出现时,关于被告的举证期限存在两种不同的观点。
第一种观点认为,被告的举证期限可以从法院对管辖权异议审查作出裁定之后计算,尤其是在管辖异议成立的情况下,应当允许被告在管辖法院重新确定之后再重新确定举证期限,履行举证义务。
第二种观点认为,无论当事人是否提出管辖异议,被告都应当依照法定期限向法院提供作出具体行政行为的证据,即收到法院起诉状副本之日起10日内向法院提供证据。
笔者同意第二种观点,理由如下:
首先,被告在行政诉讼中所举证据是其在行政程序中已经收集并作为具体行政行为事实依据的材料,与管辖权异议没有必然的联系。法律和司法解释均明确规定了被告应当在收到起诉状之日起10日内举证。受诉法院已经向被告发送了起诉状副本,被告也收到了起诉状副本,那么被告就应当在法定期限向法院举证,除非被告有正当理由经法院准许延期提供证据。
其次,当事人提出管辖权异议仅涉及到法院管辖是否合法的问题,并不涉及到被告的举证是否可以延期问题。无论哪一个法院管辖,被告都必须依照法定期限举证。即使当事人向法院提出的管辖权异议成立,也不影响被告依法举证,因为受诉法院将案件移送有管辖权法院的同时,可以将被告在举证期限内提供的证据一并移送,而受移送的法院则不应当重新接受被告超过举证期限提供的证据。
最后,如果允许被告可以在管辖权异议确定之后再重新确定举证期限,那么行政机关明知不存在管辖异议的情况,为了故意拖延举证,转化证据,也可能向法院提出管辖异议,从而使一些本来违法、缺乏证据的行政行为,在诉讼阶段经过修饰,以合法、证据充分的面目出现。这从根本上违背了行政诉讼的宗旨,不利于司法公正。
行政案件的指定管辖及其条件。指定管辖发生在两个以上行政机关对行政处罚管辖问题存在纠纷或者因特殊情况无法行使管辖权时,由上级机关确定由谁管辖。管辖争议源于行政机关职责不清,社会生活、公共事务的管理交叉,权责不明确。在行政处罚实践中,因法律、法规规定存在
行政诉讼中的管辖权选择问题。在涉及多个有管辖权的人民法院时,原告可根据行政诉讼法规定选择其中一个提起诉讼。同时,最先收到诉状的人民法院具有管辖权。在特定情况下,受诉人民法院可一并管辖多个行政行为。当共同管辖发生争议时,可进行协商或指定管辖。确保行政诉
管辖权转移的基本概念和条件,包括制度定义、四个条件以及三种情况。该制度主要针对行政诉讼中的管辖权转移,明确了上级人民法院可以指定下级法院审理或自行审理的情形。修改后的《行政诉讼法》取消了从上级法院转移到下级法院的规定,体现了行政诉讼管辖权转移的特殊性
行政诉讼中的裁定管辖,包括移送管辖、指定管辖和管辖权的转移。文章详细解释了这些管辖方式的概念、应用场景和相关原则,如便于当事人参加诉讼、有利于法院审理和保障公正等。若对行政诉讼管辖有疑问,有在线律师提供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