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某些西方国家,法院对行政行为进行司法审查时,从行政案卷入手,只能依据行政案卷中已经记录的证据来支持被诉行政行为的合法性。法院在审查被诉行为的合法性时,不接受行政机关在行政程序中未调查收集或原告在行政程序中未提出的证据。这一规则被称为“行政案卷排除规则”。根据我国《行政诉讼法》第43条和《若干解释》第26条的规定,我国也吸收了“案卷排除规则”的合理内涵。人民法院对被告提供的证据的审查主要限于对被告在提交答辩状时一并提出的事实材料的审查,即对被告在行政程序中已经收集到的证据进行审查。
根据我国《行政诉讼法》第31条的规定,人民法院对证据的审查应当在庭审过程中进行。《若干解释》第31条第1款进一步规定“未经法庭质证的证据不能作为人民法院裁判的依据”,这意味着人民法院对证据的审查应建立在质证的基础之上。质证是指在庭审过程中,当事人对法庭上所出示的证据进行对质、核实的活动。质证不仅是有关诉讼主体受法律保护的诉讼权利,更是诉讼正当程序的重要标志之一。通过当事人双方对证据的相互质疑而进行证据遴选,达到“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目的,客观上也能起到防止法官在证据取舍问题上的恣意。因此,当事人双方的质证是法院进行证据审查的基础,也是进一步确认证据效力的必要前提。
根据我国《民事诉讼法》第64条的规定,在行政诉讼中完全适用的规定,“人民法院应当按照法定程序全面地、客观地审查核实证据。”首先,人民法院应当将当事人双方提供的所有证据全部纳入审查范围,不因其种类和来源而偏袒某一方。其次,人民法院应当站在完全客观的立场上对证据进行审查,避免先入为主或主观臆断。
行政诉讼法中的诉讼程序。包括一审、二审和执行阶段的内容。一审中,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对复议决定不服或复议机关逾期未作决定,可在规定时间内提起诉讼。直接起诉必须在知道行政行为之日起六个月内提出。诉讼程序包括起诉、受理、审理和裁判。二审是上级法院对下一级
行政复议的申请条件和程序。包括申请期限、适用范围、市人民政府管辖范围、涉及已立案的人民法院的处理方式、申请要求以及联系方式等。申请人需明确提出复议请求并提供相关事实根据和理由,留下有效的通讯地址和联系方式以便行政复议机关核实情况。复议机关以收到申请并
未经质证的证据在认定案件事实中的地位。根据最高人民法院的规定,证据必须经过质证才能作为认定案件事实的依据,但也有例外情况。如果一方当事人拒绝发表质证意见,法官会根据具体情况决定是否采纳该证据。在实际审判中,也存在不经当庭质证的例外情况,法官会对证据进
教师解聘与教育申诉制度的相关内容。教师解聘规定了教师在特定情形下可以被所在学校等机构解聘或给予行政处分的情形。教育申诉制度则为教师等教育主体提供了获得行政救济的途径,促进教育行政救济制度的完善。如申诉处理不当,申诉人可依法提起行政复议或诉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