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某些西方国家,法院对行政行为进行司法审查时,从行政案卷入手,只能依据行政案卷中已经记录的证据来支持被诉行政行为的合法性。法院在审查被诉行为的合法性时,不接受行政机关在行政程序中未调查收集或原告在行政程序中未提出的证据。这一规则被称为“行政案卷排除规则”。根据我国《行政诉讼法》第43条和《若干解释》第26条的规定,我国也吸收了“案卷排除规则”的合理内涵。人民法院对被告提供的证据的审查主要限于对被告在提交答辩状时一并提出的事实材料的审查,即对被告在行政程序中已经收集到的证据进行审查。
根据我国《行政诉讼法》第31条的规定,人民法院对证据的审查应当在庭审过程中进行。《若干解释》第31条第1款进一步规定“未经法庭质证的证据不能作为人民法院裁判的依据”,这意味着人民法院对证据的审查应建立在质证的基础之上。质证是指在庭审过程中,当事人对法庭上所出示的证据进行对质、核实的活动。质证不仅是有关诉讼主体受法律保护的诉讼权利,更是诉讼正当程序的重要标志之一。通过当事人双方对证据的相互质疑而进行证据遴选,达到“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目的,客观上也能起到防止法官在证据取舍问题上的恣意。因此,当事人双方的质证是法院进行证据审查的基础,也是进一步确认证据效力的必要前提。
根据我国《民事诉讼法》第64条的规定,在行政诉讼中完全适用的规定,“人民法院应当按照法定程序全面地、客观地审查核实证据。”首先,人民法院应当将当事人双方提供的所有证据全部纳入审查范围,不因其种类和来源而偏袒某一方。其次,人民法院应当站在完全客观的立场上对证据进行审查,避免先入为主或主观臆断。
行政诉讼中的证据提交规定、举证责任及庭审程序。被告可在第一审程序中经法院准许补充证据,但不得自行向原告和证人收集证据。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起诉时需提供符合起诉条件的证据材料。行政赔偿诉讼中,原告需提供证据来证明损害事实。庭审是行政诉讼第一审程序中最基
行政诉讼证据的定义、特点以及其在行政诉讼法中的效力和法庭对证据的认定与更正。行政诉讼证据需具备客观性、相关性和合法性,行政诉讼的特点包括事实判断被诉具体行政行为的合法性等。在行政诉讼法中,证据原件的效力有明确的等级规定,法庭在认定证据时需遵循一定的程
行政法基本原则的两种来源,包括国家立法性和政策性文件的规定以及行政法学理论的阐述。同时,文章还介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中关于行政法诉讼的相关规定,包括复议和起诉的程序、条件和法律规定等。这些来源和相关法律知识的阐述对于公民了解和参与行政诉讼
公安机关处理疑似被侵害失踪人员的相关规定。公安机关在接到报案后应立即登记受理并展开查找工作。同时,详细描述了疑似被侵害失踪人员的定义,并强调了依法惩治拐卖妇女儿童犯罪的重要性。对于符合特定情况的人口失踪事件,个人可以报警,公安机关将以刑事案件立案并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