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某些西方国家,法院对行政行为进行司法审查时,从行政案卷入手,只能依据行政案卷中已经记录的证据来支持被诉行政行为的合法性。法院在审查被诉行为的合法性时,不接受行政机关在行政程序中未调查收集或原告在行政程序中未提出的证据。这一规则被称为“行政案卷排除规则”。根据我国《行政诉讼法》第43条和《若干解释》第26条的规定,我国也吸收了“案卷排除规则”的合理内涵。人民法院对被告提供的证据的审查主要限于对被告在提交答辩状时一并提出的事实材料的审查,即对被告在行政程序中已经收集到的证据进行审查。
根据我国《行政诉讼法》第31条的规定,人民法院对证据的审查应当在庭审过程中进行。《若干解释》第31条第1款进一步规定“未经法庭质证的证据不能作为人民法院裁判的依据”,这意味着人民法院对证据的审查应建立在质证的基础之上。质证是指在庭审过程中,当事人对法庭上所出示的证据进行对质、核实的活动。质证不仅是有关诉讼主体受法律保护的诉讼权利,更是诉讼正当程序的重要标志之一。通过当事人双方对证据的相互质疑而进行证据遴选,达到“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目的,客观上也能起到防止法官在证据取舍问题上的恣意。因此,当事人双方的质证是法院进行证据审查的基础,也是进一步确认证据效力的必要前提。
根据我国《民事诉讼法》第64条的规定,在行政诉讼中完全适用的规定,“人民法院应当按照法定程序全面地、客观地审查核实证据。”首先,人民法院应当将当事人双方提供的所有证据全部纳入审查范围,不因其种类和来源而偏袒某一方。其次,人民法院应当站在完全客观的立场上对证据进行审查,避免先入为主或主观臆断。
行政诉讼的地域管辖标准,包括一般地域管辖和特殊地域管辖。一般地域管辖以最初作出具体行政行为的行政机关所在地为基准确定管辖法院。特殊地域管辖则包括限制人身自由的行政强制措施由被告所在地或原告所在地法院管辖,以及因不动产提起的行政诉讼由不动产所在地法院管
行政诉讼中的共同地域管辖情况。包括经过复议的案件、对限制人身自由的强制措施不服提起的行政诉讼案件以及不动产涉及到两个以上人民法院管辖的情况。同时,文章还涉及各级法院的管辖范围和行政案件的管辖原则。在多个法院有管辖权时,原告有权选择其中一个法院提起诉讼
行政诉讼的受案范围,包括行政处罚、行政强制措施和行政强制执行、行政许可决定、自然资源所有权或使用权决定、征收征用及其补偿决定、行政机关未履行法定职责、侵犯经营自主权或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滥用行政权力排除或限制竞争以及违法集资摊派费用或违法要求履行其他
听证程序及相关规定的内容。包括提出听证要求的时间限制、通知当事人的时间和地点、听证的公开性、听证主持人的指定和回避制度、听证参加人的规定以及听证程序的具体流程。听证笔录是行政机关作出行政处罚决定的依据之一,也是当事人提起行政诉讼的证据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