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种方式适用于居住在国外的,具有我国国籍的受送达人。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的相关规定:
第六十七条规定,当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受到行政机关或者行政机关工作人员作出的具体行政行为侵犯造成损害时,他们有权请求赔偿。
如果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想要单独提出损害赔偿请求,应当先由行政机关解决。如果对行政机关的处理不满意,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赔偿诉讼可以适用调解的方式进行。
第六十八条规定,当行政机关或者行政机关工作人员作出的具体行政行为侵犯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造成损害时,由该行政机关或者该行政机关工作人员所在的行政机关负责赔偿。
在行政机关赔偿损失后,应当责令有故意或者重大过失的行政机关工作人员承担部分或者全部赔偿费用。
第六十九条规定,赔偿费用从各级财政列支。各级人民政府可以责令有责任的行政机关支付部分或者全部赔偿费用。具体办法由国务院规定。
人民法院审理涉外行政案件,可以不受〈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有关一般案件审结期限的限制。(一)原判决认定事实清楚,适用法律、法规正确的,判决驳回上诉,维持原判;第六十四条人民检察院对人民法院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裁定,发现违反法律、法规规定的,有权
涉外行政诉讼,是指具有涉外因素的行政诉讼,在我国是指外国人、无国籍人、外国组织认为我国国家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所作的具体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依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由人民法院对具体行政行为进行审查并作出裁判的活动。涉外行政诉讼有许多不同于一般
依照受送达人所在国与我国缔结或者共同参加的国际条约中规定的方式送达。缔约双方应当严格按照条约规定的方式进行送达。因此,涉外行政诉讼送达共七种方式,包括了依条约规定的方式送达、通过外交途径送达、委托我国驻他国使(领)官代为送达、受送达人的诉讼代理人送达、
涉外行政诉讼是指各级人民法院审理的,原告或第三人为外国人、无国籍人、外国组织,依法我国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人民法院依法定程序审查行政主体的行政行为的合法性,并判断外国人、无国籍人、外国组织作为相对人的主张是否妥当,并作出裁判的诉讼。对等原则是指外国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