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诉讼的性质决定了其证据制度具有独特的特点。以下是行政诉讼证据的特点:
行政诉讼证据的最终目的是证明被诉具体行政行为是否合法。
行政诉讼被告在整个诉讼过程中必须承担证明被诉具体行政行为合法的法定举证责任。
行政诉讼被告不得自行向证人和原告收集证据,作为被告代理人的律师也不得自行向原告和证人收集证据。
人民法院在行政诉讼中有收集证据的权力,但无收集证据的义务,其主要任务是审查和判断证据。
当事人向法院提供各类证据时,必须符合法定要求才能具备有效力。根据司法解释的规定,提供各类证据的具体要求如下:
当事人提供的书证应符合以下要求:
当事人提供物证时,原则上应提供原物,如果提供原物困难,可以提供与原物核对无误的复制件或证明该物证的照片、录像等其他证据。
当事人提供计算机数据或录音、录像等视听资料时,应符合以下要求:
当事人提供证人证言时,应符合以下要求:
被告行政机关提供的鉴定结论应符合以下条件:
被告行政机关提供的现场笔录应当包含以下内容,并由执行人员和当事人签名,如果当事人拒绝签名或不能签名,应注明原因。如果有其他人在现场,可由其他人签名。
行政诉讼中的证据提交规定、举证责任及庭审程序。被告可在第一审程序中经法院准许补充证据,但不得自行向原告和证人收集证据。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起诉时需提供符合起诉条件的证据材料。行政赔偿诉讼中,原告需提供证据来证明损害事实。庭审是行政诉讼第一审程序中最基
行政诉讼证据的定义、特点以及其在行政诉讼法中的效力和法庭对证据的认定与更正。行政诉讼证据需具备客观性、相关性和合法性,行政诉讼的特点包括事实判断被诉具体行政行为的合法性等。在行政诉讼法中,证据原件的效力有明确的等级规定,法庭在认定证据时需遵循一定的程
行政诉讼证据的证明对象与证据能力。证明对象主要集中在具体行政行为的合法性,是整个证据制度的核心。行政诉讼证据必须具备合法性、客观性和关联性。证据主要来自行政程序,主要由被诉行政主体提供,并必须遵循先取证、后裁决的规则。与刑事诉讼和民事诉讼不同,行政诉
证据的法定种类包括行政诉讼证据、刑事诉讼证据和民事诉讼证据。行政诉讼证据包括书证、物证、视听资料、证人证言、当事人陈述、鉴定结论、勘验笔录和现场笔录。刑事诉讼证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