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行政诉讼中,证据是用来证明案件事实的材料。根据不同的标准,可以将证据分为不同的种类,包括直接证据和间接证据、原始证据和传来证据、主要证据和次要证据、言词证据和实物证据、本证和反证等。根据《行政诉讼法》第三十一条的规定,行政诉讼的证据可以分为以下七类:
书证是指以文字、符号、图案等形式记载的与案件事实有关的人的思维或行为的书面材料。例如行政机关的文件、文书、函件、处理决定等。作为行政机关作出具体行政行为的依据的规范性文件,书证是行政机关在诉讼中必须提交的证据。
物证是指以物品、痕迹等客观物质实体的外形、性状、质地、规格等证明案件事实的证据。例如肇事交通工具、现场留下的物品和痕迹等。
视听资料是指通过录音、录像、扫描等技术手段将声音、图像和数据等转化为各种记录载体上的物理信号,用以证明案件事实的证据。例如音像磁带、计算机数据信息等。
证人证言是指直接或间接了解案件情况的证人向人民法院所作的陈述,用以证明案件事实。一般情况下,证人应当出庭陈述证言,但如确有困难不能出庭,经人民法院许可,可以提交书面证言。精神病人、未成年人作证应与其心理健康程度、心智成熟程度相适应。
当事人陈述是指本案当事人在诉讼中就案件事实向人民法院所作的陈述和承认。
鉴定结论是指具有专业技术特长的鉴定人利用专门的仪器、设备,对与案件有关的专门问题所作的技术性结论。根据鉴定对象的不同,可以分为医学鉴定、文书鉴定、技术鉴定、会计鉴定、化学鉴定、物理鉴定等。
勘验笔录是指行政机关工作人员或人民法院审判人员对与行政案件有关的现场或物品进行勘察、检验、测量、绘图、拍照等所作的记录。现场笔录是指行政机关工作人员在行政管理过程中对与行政案件有关的现场情况及其处理所做的书面记录。
行政诉讼中的证据提交规定、举证责任及庭审程序。被告可在第一审程序中经法院准许补充证据,但不得自行向原告和证人收集证据。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起诉时需提供符合起诉条件的证据材料。行政赔偿诉讼中,原告需提供证据来证明损害事实。庭审是行政诉讼第一审程序中最基
行政诉讼证据的定义、特点以及其在行政诉讼法中的效力和法庭对证据的认定与更正。行政诉讼证据需具备客观性、相关性和合法性,行政诉讼的特点包括事实判断被诉具体行政行为的合法性等。在行政诉讼法中,证据原件的效力有明确的等级规定,法庭在认定证据时需遵循一定的程
行政诉讼证据的证明对象与证据能力。证明对象主要集中在具体行政行为的合法性,是整个证据制度的核心。行政诉讼证据必须具备合法性、客观性和关联性。证据主要来自行政程序,主要由被诉行政主体提供,并必须遵循先取证、后裁决的规则。与刑事诉讼和民事诉讼不同,行政诉
依据我国相关法律的规定,行政诉讼什么时候作出判决,要依据审理程序而定,如果是普通程序审理的,6个月内判决,如果简易程序的,立案之日起45日内宣判。第八十一条 人民法院应当在立案之日起六个月内作出第一审判决。根据《关于行政诉讼证据若干问题的规定》第一条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