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刑事诉讼法》的规定,证据必须经过法庭调查程序的当庭出示、辨认、质证等程序查证属实,否则不能作为定案的根据。此外,法院对省级人民政府指定的医院作出的鉴定结论,如果经过质证后认为有疑问,也不能作为定案根据,可以另行聘请其他医院进行补充鉴定或重新鉴定。
刑事诉讼法还明确禁止以非法的方法收集证据。任何经过刑讯逼供或者威胁、引诱、欺骗等非法手段取得的证人证言、被害人陈述、被告人供述,都不能作为定案的根据。
根据《行政诉讼法》的规定,下列证据材料不能作为定案依据:
行政诉讼中的证据提交规定、举证责任及庭审程序。被告可在第一审程序中经法院准许补充证据,但不得自行向原告和证人收集证据。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起诉时需提供符合起诉条件的证据材料。行政赔偿诉讼中,原告需提供证据来证明损害事实。庭审是行政诉讼第一审程序中最基
中国行政诉讼法及配套规定中的举证责任问题,主要讨论了第三人对原告起诉期限异议的举证责任。文章指出,在行政诉讼中,起诉期限的举证责任遵循”谁主张,谁举证”的原则。同时,文章还讨论了被告搜集证据的限制问题,认为《行政诉讼法》第三十三条的限制主要是针对被告
我国民事诉讼和行政诉讼中证据交换的时间安排。证据交换时间通常在答辩期届满后、开庭审理前,可由当事人协商、人民法院指定或延期举证。在行政诉讼中,被告需在收到起诉状副本之日起10日内提供证据。证据交换时间的灵活性允许人民法院根据案情和证据数量组织当事人在
某县工商局对A公司非法开采长石的处理过程及争议焦点。工商局接到相关部门的函件称A公司非法开采长石,超出核准经营范围。经过调查,工商局认定A公司存在非法开采销售矿产资源的行为,并对其采取了行政强制措施。然而,复议机关认定工商局的行政强制措施决定证据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