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诉讼是指个人、法人或其他组织认为行政主体以及法律法规授权的组织作出的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而向法院提起的诉讼。行政诉讼是一种有效的诉讼方法,用于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根据行政诉讼法第50条的规定,法院审理行政案件时不适用调解制度。这一制度的主要理由是,行政机关作为被告,是依法行使行政管理职权的,其行政行为是法律赋予的权力,代表国家行使职权。因此,行政机关应当依法行政,不得随意处分。然而,目前学术界和实务界已经认识到在行政裁决行为、行政合同行为、行政机关具有酌处权的行为等情况下,允许调解是必要的。同时,根据行政诉讼法第67条第3款的规定,赔偿诉讼可以适用调解。因此,调解在行政诉讼中是允许的。
根据行政诉讼法第51条的规定,法院对行政案件宣告判决或者裁定前,原告申请撤诉的,或者被告改变其所作的行政行为,原告同意并申请撤诉的,是否准许由法院裁定。撤诉包括自愿申请撤诉、视为申请撤诉和按撤诉处理三种情形。
行政诉讼期间,具体行政行为不会停止执行。这一制度的理由是,行政行为一旦作出,假设符合法律规定,具有合法性,对行政机关和行政相对人具有约束力,必须执行。然而,这一观念正受到质疑,要求确立诉讼停止执行的呼声越来越高。法院认为,虽然诉讼不停止执行制度存在一定缺陷,但应在坚持该制度的基础上进行适当改进。此外,也存在一些例外情况,例如被告认为需要停止执行、原告申请停止执行且法院认为执行会造成无法弥补的损失、法律法规规定停止执行等。
先予执行制度是指法院在审理行政案件过程中,根据原告的特殊需要,预先裁定给付一定财物或者立即停止或实施某种行为的诉讼制度。先予执行主要适用于金钱给付和行为给付两个方面。金钱给付包括抚恤金、最低生活保障费、社会保险金等;行为给付包括立即停止侵害、排除妨碍、需要立即制止某项行为等。
行政诉讼中的证据提交规定、举证责任及庭审程序。被告可在第一审程序中经法院准许补充证据,但不得自行向原告和证人收集证据。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起诉时需提供符合起诉条件的证据材料。行政赔偿诉讼中,原告需提供证据来证明损害事实。庭审是行政诉讼第一审程序中最基
中国行政诉讼法及配套规定中的举证责任问题,主要讨论了第三人对原告起诉期限异议的举证责任。文章指出,在行政诉讼中,起诉期限的举证责任遵循”谁主张,谁举证”的原则。同时,文章还讨论了被告搜集证据的限制问题,认为《行政诉讼法》第三十三条的限制主要是针对被告
行政诉讼中原告所起诉的被告不适格的处理方法,包括法院应告知原告变更被告或裁定驳回起诉的规定。同时,阐述了行政复议决定不服的情况下,公民可以提起行政诉讼。文章还列举了公民可以提起行政诉讼的具体情形,并特别指出了复议决定为最终裁决的特殊情况。
行政诉讼证据的定义、特点以及其在行政诉讼法中的效力和法庭对证据的认定与更正。行政诉讼证据需具备客观性、相关性和合法性,行政诉讼的特点包括事实判断被诉具体行政行为的合法性等。在行政诉讼法中,证据原件的效力有明确的等级规定,法庭在认定证据时需遵循一定的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