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诉讼之向人民法院申请取证解读
时间:2025-01-03 浏览:21次 来源:由手心律师网整理
诉讼中的证据问题及司法解释的不足
引言
随着我国法律的广泛宣传,以及人们历经与耳闻目睹的诉讼事件,诉讼当事人现已理解与接受“诉讼所追求的并不是事实本身,而是法院认定的法律事实。”这一观念。在一场真正意义上的诉讼中,证据对各方诉讼当事人的官司胜败是至关重要的,这一点也是不言而语的。
证据的稀缺性及司法机关的调查收集权
然而,在实际诉讼中,由于能够反映事实痕迹的证据实际并不多,直接证据更是微乎其微,诉讼当事人往往受到诸多条件的限制,无法取得必要的、完全存在的,甚至掌握在对方手中,或第三方持有的直接或间接证据,此时唯一的救济措施就只有申请司法机关收集取证。
司法解释的不足
《民事诉讼法》与《若干规定》第十七条至第二十二条规定了,诉讼当事人可以书面申请“人民法院调查收集证据”,还规定了“人民法院认为审理案件需要的证据”由人民法院决定调查收集,似乎法律已为诉讼当事人指出了一项救济措施,但在实际诉讼中,却让人感到法律规定如同空文一条,在证据自负的制度下,一般诉讼案件中,法院根本不可能接受、理会诉讼当事人的申请,至于“人民法院认为审理案件需要的证据”,法院即法官根本就没有过这种“认为”,因此压根就不要提这茬。
执法缺陷与诉讼当事人的不信任
由于法律有规定,而法院、法官们又不执行,实质上出现了法律对诉讼当事人不适用的严重执法缺陷。司法解释本身是法官们审理民商纠纷案件的操作准则,应当说是对法官的,而不是对诉讼当事人的,因而造成诉讼当事人对法律的不信任,对法院的不信任的心态。
关于“新证据”的确定
《若干规定》仍然未解决什么是“新证据”这个在司法实践中的实际操作问题,只是在发现证据的时间段上作了划分,并以此来判断“新证据”。而发现证据的时间的真实性、可靠性本身就是一个难以辨认真伪的棘手问题。一方将原本掌握的证据不提交,而说一审后发现的,法官有可能采信,而另一方明明在一审后取得的新证据,法官有可能不采信,这是由于没有严格的限制规定所致。另一方面,原在举证期限内所举证据,法官就有可能不采信,何况在一审后,或者在举证期限届满后拿出的证据,法官自然更不会理会。结合前述的诉讼当事人向人民法院提出调查收集证据的请求权都无法得到法律保障,“新证据”提出被法院采纳的可能性也实在太小。
延伸阅读

公司治理、拟审合同、合同规划
商务谈判、纠纷处理、财税筹划

并购重组、IPO、三板挂牌
信托、发债、投资融资、股权激励
-
一、不予受理裁定书适用情形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中不予受理裁定书的适用情形和相关法律规定。人民法院在特定情形下会作出不予受理的裁定,如案件属于行政诉讼范围、有书面仲裁协议、应由其他机关处理、不属于本院管辖、对已生效判决等起诉等。同时,法律规定保障当事人的起诉权利,不符合
-
行政诉讼管辖制度的意义与功能
行政诉讼管辖制度的意义与功能,包括合理分配审判资源、确保行政案件的公平审理等。同时,阐述了行政诉讼异地交叉管辖的重要性,其能保障人民法院独立行使行政审判权,维护当事人平等参与诉讼的原则和利益。异地交叉管辖还有利于人民法院公正审判行政案件,保障法官独立
-
劳动者维权期限的规定
劳动者维权的期限规定。包括向劳动保障行政部门投诉、申请劳动争议仲裁、对仲裁裁决不服提起诉讼、申请行政复议、对复议决定不服提起行政诉讼、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以及申请工伤认定的时限。这些规定确保了劳动者在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能够在一定期限内采取相应
-
行政复议的申请条件和程序
行政复议的申请条件和程序。包括申请期限、适用范围、市人民政府管辖范围、涉及已立案的人民法院的处理方式、申请要求以及联系方式等。申请人需明确提出复议请求并提供相关事实根据和理由,留下有效的通讯地址和联系方式以便行政复议机关核实情况。复议机关以收到申请并
-
未经质证的证据是否能作为认定案件事实的依据?
-
教师解聘与教育申诉制度
-
行政诉讼中的认证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