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合同的行政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行政合同的签约主体必定是国家行政主体和行政管理相对方。行政主体是从事行政管理、执行公务的机构,而行政管理相对方则是行政主体的管理对象。
其次,行政合同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实施行政管理,产生、变更或消灭行政法律关系,行使行政职权、履行行政职责。
第三,行政主体在行政合同中拥有行政优益权。行政主体作为管理者,享有监督合同履行的权力,并对违反合同的行为进行纠正。在某些情况下,行政主体还可以根据法律赋予的权利对违约行为进行制裁。
行政合同的合同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行政合同是双方当事人意思表示一致的协议。它需要双方当事人协商并达成一致,不同于一般的行政行为。
其次,行政相对人在行政合同中对于合同的订立和内容拥有一定的选择权,体现了契约自由原则。
第三,行政合同具有可妥协性,双方可以根据具体情况对合同内容进行让步。
关于行政合同与民事合同的区分标准,存在三种观点:
第一种观点认为,行政合同的标准是一方当事人是行政主体、行政主体签订合同是为了实施行政管理、行政主体享有优益权。
第二种观点认为,行政合同的标准是是否为完成特定行政管理目标。
第三种观点认为,行政合同的标准是行政主体作为合同一方当事人,并是否引起行政法律关系的发生、变更和消灭。
现实中存在一些法律中的矛盾,例如农村土地承包合同既被认定为行政合同,又被认定为民事合同。
调解原则在行政合同诉讼中的适用可以从法理分析和现实需要两个方面来考虑。
从法理分析来看,虽然我国行政诉讼法明文规定“行政诉讼不允许调解”,但在行政赔偿之诉中,针对赔偿数额可以进行调解。同样地,行政合同的双重属性使得调解成为可能。
从现实需要来看,调解作为一种工作方式和结案方式,在民事、商事和刑事自诉案件中已经证明了其优点。行政合同的合意成立为调解提供了法律基础,因此在行政合同诉讼中引入调解制度可以促进纠纷的解决,提高办案效率。
行政诉讼的受案范围,包括行政处罚、行政强制措施和行政强制执行、行政许可决定、自然资源所有权或使用权决定、征收征用及其补偿决定、行政机关未履行法定职责、侵犯经营自主权或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滥用行政权力排除或限制竞争以及违法集资摊派费用或违法要求履行其他
从法理上正确分析征用补偿法律关系,是确立征用补偿基本原则的基础。第一,政府行为必须受到法律严格限制的原则。第二,公平合理的补偿原则。政府负有公平合理补偿农民财产损失的职责和义务;农民有权要求政府给予公平合理的补偿。补偿标准和金额的确定应遵循平等合理、弥补实际损害的基本原则,不能以行政手段限制和剥夺农民的财产主体地位及求偿权。
行政合同中双方权利应该在合同中有具体的规定,法律没有具体的规定。订立行政合同要求行政主体事先公开表示订立合同的意向及公布合同内容。行政合同在签订过程中要求行政主体平等地对待行政相对各方,让参与的各方有均等的机会展示自己的优势和实力。全面履行原则,是指
行政诉讼基本原则,是指反映行政诉讼基本特点和一般规律,贯穿于行政诉讼活动整个过程或主要过程,指导行政诉讼法律关系主体诉讼行为的重要准则。是指反映行政诉讼法本质要求,表现行政诉讼法各种制度和具体规则间的内在关系,指导行政诉讼活动基本方向和基本过程,调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