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行政公益诉讼制度的建立得到了环境法中的环境权理论的支持。根据环境法,环境法律关系的主体不仅享有适宜环境的权利,还有保护环境的义务。这包括在良好、健康的环境中生活的权利,参与国家环境管理的权利,以及在环境保护方面监督、检举、控告和诉讼的权利等。因此,无论是否为直接利害关系人,公民在其环境权利受到行政行为侵犯时,都有权提起诉讼,要求相关部门追究法律责任。环境权理论为环境行政公益诉讼制度的建立提供了理论基础。
我国宪法规定了人民对国家事务、经济和文化事务以及社会事务的管理权。环境资源作为人类生活所必需的要素,是全体公民共享的资源和公共财产。任何个人都不能随意支配、占有或损害环境资源。国家行使对环境资源的管理权是基于全体公民的委托。因此,政府作为委托人有责任管理好这些财产。
当行政机关过于关注本地经济发展和财政收入增加,对环境污染和破坏问题漠视时,任何公民、组织或特定国家机关都可以提起环境行政公益诉讼,监督政府机关或法律、法规授权的组织依法履行其职责或管理环境的义务。
环境作为一种社会公共利益,与每个人的利益密切相关。环境法作为一种社会法,基于社会法理的观点,环境行政公益诉讼制度具有社会法理基础。通过环境行政公益诉讼制度,可以加强对破坏环境的行政行为进行监督,减少因环境纠纷导致的社会问题。
行政诉讼的地域管辖标准,包括一般地域管辖和特殊地域管辖。一般地域管辖以最初作出具体行政行为的行政机关所在地为基准确定管辖法院。特殊地域管辖则包括限制人身自由的行政强制措施由被告所在地或原告所在地法院管辖,以及因不动产提起的行政诉讼由不动产所在地法院管
行政起诉状的含义和功能。行政起诉状是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针对行政机关或其工作人员的具体行为向人民法院递交的行政诉讼文书,目的是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行政起诉状具有引发行政诉讼程序和作为审判结论重要依据的功能。其特点包括起因单一性、起诉权专属性及起诉程
行政诉讼的原告资格条件包括:行政行为的相对人、与行政行为有利害关系的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若有权提起诉讼的公民死亡,其近亲属可以代为提起诉讼;在行政公益诉讼中,人民检
行政公益诉讼是指“公民为维护公益,就与自己权利及法律上利益无直接利害关系的事项,对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违法作为或不作为所提起的诉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