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第十一条的规定,下列具体行政行为可以提起行政诉讼:
当个人或组织对行政机关对其实施的拘留、罚款、吊销许可证和执照、责令停产停业、没收财物等行政处罚不满意时,可以依法提起行政诉讼。
当个人或组织对行政机关对其实施的限制人身自由或者对财产的查封、扣押、冻结等行政强制措施表示异议时,可以依法提起行政诉讼。
当个人或组织认为行政机关侵犯了其依法享有的经营自主权时,可以依法提起行政诉讼。
当个人或组织认为符合法定条件并申请行政机关颁发许可证和执照,但行政机关拒绝颁发或者不予答复时,可以依法提起行政诉讼。
当个人或组织申请行政机关履行保护其人身权、财产权的法定职责,但行政机关拒绝履行或者不予答复时,可以依法提起行政诉讼。
当个人或组织认为行政机关没有依法发给其抚恤金时,可以依法提起行政诉讼。
当个人或组织认为行政机关违法要求其履行义务时,可以依法提起行政诉讼。
当个人或组织认为行政机关侵犯了其它人身权、财产权时,可以依法提起行政诉讼。
除上述规定外,人民法院还受理根据法律、法规规定可以提起诉讼的其他行政案件。
需要注意的是,《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还明确规定了不能提起行政诉讼的事项:
对于国防、外交等国家行为,不得提起行政诉讼。
对于行政法规、规章或者行政机关制定、发布的具有普遍约束力的决定、命令,不得提起行政诉讼。
对于行政机关对行政机关工作人员的奖惩、任免等决定,不得提起行政诉讼。
对于法律规定由行政机关最终裁决的具体行政行为,不得提起行政诉讼。
在特定情况下,可以以复议机关为被告,由复议机关所在地人民法院管辖。
我国民事诉讼和行政诉讼中证据交换的时间安排。证据交换时间通常在答辩期届满后、开庭审理前,可由当事人协商、人民法院指定或延期举证。在行政诉讼中,被告需在收到起诉状副本之日起10日内提供证据。证据交换时间的灵活性允许人民法院根据案情和证据数量组织当事人在
行政法基本原则的两种来源,包括国家立法性和政策性文件的规定以及行政法学理论的阐述。同时,文章还介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中关于行政法诉讼的相关规定,包括复议和起诉的程序、条件和法律规定等。这些来源和相关法律知识的阐述对于公民了解和参与行政诉讼
宪法修改的提案主体及其历史发展,包括宪法的全面修改和部分修改。文章介绍了撤职案的提出和审议,以及适用于不同情况的法律法规的适用原则。此外,还详述了民族自治地方财政的监督权,包括财政收入的自主安排和使用、财政预算支出等方面的内容。公民享有的监督权也作为
根据行政诉讼法的规定,对于一审行政案件,法院应在立案之日起六个月内作出判决。有特殊情况需要延长的,由高级人民法院批准,高级人民法院在一审案件中需要延长期限的,由最高级人民法院批准。属于人民法院受案范围和受诉人民法院管辖。很显然,这四个基本条件也是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