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行政机关的行政职权由法律设定并依法授予。行政职权是行政行为的基础,只有合法产生的行政职权才能支持行政行为的有效性。行政职权的产生必须遵循法律、法规的设定,或者由国务院或其他上级行政机关依法授予。
第二,行政机关实施行政行为必须依照和遵守法律、法规等法律规范。行政机关在管理行政相对人的同时,也必须在其他行政机关的管理中遵守法律、法规和规章。行政机关不得享有法律以外的特权。
第三,行政机关的违法行为无效。行政机关的行政行为必须合法,任何违法的行政行为都不具备法律效力。不论是实体上的违法还是程序上的违法,都会导致行政行为的无效。
第四,行政机关必须承担违法行为的法律责任。这体现了违法必究的精神,行政机关对于违法行为必须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第五,行政机关的一切行政行为必须接受人大监督、行政监督和司法监督。任何行政行为都必须接受监督和救济,否则责任只是空谈。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对同级人民政府行使职权的监督制度、行政复议制度以及行政诉讼制度等,都是这一内容的体现。
我国民事诉讼和行政诉讼中证据交换的时间安排。证据交换时间通常在答辩期届满后、开庭审理前,可由当事人协商、人民法院指定或延期举证。在行政诉讼中,被告需在收到起诉状副本之日起10日内提供证据。证据交换时间的灵活性允许人民法院根据案情和证据数量组织当事人在
行政法基本原则的两种来源,包括国家立法性和政策性文件的规定以及行政法学理论的阐述。同时,文章还介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中关于行政法诉讼的相关规定,包括复议和起诉的程序、条件和法律规定等。这些来源和相关法律知识的阐述对于公民了解和参与行政诉讼
宪法修改的提案主体及其历史发展,包括宪法的全面修改和部分修改。文章介绍了撤职案的提出和审议,以及适用于不同情况的法律法规的适用原则。此外,还详述了民族自治地方财政的监督权,包括财政收入的自主安排和使用、财政预算支出等方面的内容。公民享有的监督权也作为
涉外行政诉讼是指各级人民法院审理的,原告或第三人为外国人、无国籍人、外国组织,依法我国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人民法院依法定程序审查行政主体的行政行为的合法性,并判断外国人、无国籍人、外国组织作为相对人的主张是否妥当,并作出裁判的诉讼。对等原则是指外国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