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建立行政诉讼判例制度,首先需要行政诉讼案例成为行政诉讼判例的基础。司法先例必须满足实质性和形式性的要求。实质性要求是指司法先例中宣示了新的法律规则,而不仅仅是因袭先例。形式性要求包括判决由较高级别的法院作出、以书面形式作出、公开发表或汇编出版,并处于有效状况。
在我国,《最高人民法院公报》上公布的“典型案例”虽然没有冠以“判例”之名,但在司法实践中起到了判例的作用。然而,要使判例在我国真正发挥作用,必须赋予其正式的法律地位。
要建立我国行政诉讼判例制度,需要改变传统观念,解脱思想束缚。历史和思想原因导致我国长期未能将判例法作为社会主义法的一种形式。然而,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我们应重新思考法的本质,并认识到判例法并非剥削阶级法的专用形式。只有解放思想,改变传统观念,我们才具备建立行政诉讼判例制度的思想条件。
建立我国行政诉讼判例制度的权力条件之一是司法权的独立,特别是摆脱行政权的干预。司法权具有中立性和终极裁决性,要求司法权与其他权力特别是行政管理权力实现独立。然而,我国法院受制于行政机关,法院成为行政机关的“附属物”。行政干预司法现象的严重性妨碍了行政诉讼判例制度的确立。要建立行政诉讼判例制度,必须使法院真正独立于行政机关,成为社会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
建立我国行政诉讼判例制度需要高水平的法官来完成判例的形成。高质量的判例需要法官具备丰富的阅历、较高的法律素养和判断水平。目前,我国法官的综合素质特别是业务素质还未达到建立判例制度的要求。然而,随着法官任用机制的改革和完善,我国法官的素质正在提高。尽管还存在一些问题,但我们已经有了一批具备较高法律业务素质的法官。要进一步提高法官的素质,以适应判例制度的要求。
综上所述,要建立我国行政诉讼判例制度,需要行政诉讼案例成为行政诉讼判例的基础,改变传统观念,解脱思想束缚,摆脱行政权的干预,提高法官职业素质。只有满足这些条件,我们才有可能建立行政诉讼判例制度,推动我国行政法治的发展。
行政强制执行的法定时限。行政机关在公民或组织未履行具体行政行为时,有权申请法院强制执行,申请时限为被执行人的法定起诉期限届满之日起180日内。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直接起诉的,应在知道具体行政行为之日起3个月内提出。超过时限的诉讼将不予受理,除非有正当
刑事诉讼中的法律主体,包括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和人民法院的角色与职责。公安机关作为侦查机关,拥有立案权、侦查权和执行权等。人民检察院作为法律监督机关,拥有侦查权、批捕权、决定逮捕权、公诉权和诉讼监督权。人民法院则是审判机关,独立行使审判权,通过二审程
我国驱逐出境的执行主体及相关程序。根据法律规定,公安机关负责执行驱逐出境的处罚,执行程序包括收缴证件、核实身份、安排出境事宜等。被驱逐出境的外国人必须承担离境费用,如不承担,使领馆或政府将负责解决。执行人员必须监督其离境后方可离开。
行政起诉状的含义和功能。行政起诉状是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针对行政机关或其工作人员的具体行为向人民法院递交的行政诉讼文书,目的是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行政起诉状具有引发行政诉讼程序和作为审判结论重要依据的功能。其特点包括起因单一性、起诉权专属性及起诉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