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自行回避。
自行回避是行政机关工作人员认为自己与本案有法律规定的回避情况时,向本机关的负责人主动提出请求回避处理本案的恳求,本机关负责人对行政机关工作人员的申请依法进行审查并做出是否准许的决定。自行回避程序大致有以下内容:
(1)恳求。行政机关工作人员可以在对案件做出决定之前的任何时候,如认为自己与案件有法律规定的回避情况时,可以提出回避恳求。行政机关工作人员提出回避恳求,应当以书面情势,并阐明回避的理由。
(2)审查。行政机关负责人在收到行政机关工作人员回避恳求时,应当尽快给予审查。回避审查以书面情势为主,必要时也可以当面听取行政机关工作人员的陈述。如行政机关负责人提出回避恳求的,任命机关或者监督机关可以作为审查机关行使审查权。为了确保行政效率,审查期限一般以三天为限。由于自行回避系行政机关的内部行动,因此不需要听取双方当事人的意见。但是,行政机关负责人如认为有懂得回避情况必要地,也可以听取当事人的陈述。
(3)决定。回避恳求经审查后,行政机关负责人如认为回避情况成立的,应当立即终止该行政机关工作人员处理本案的职权,并任命另一行政机关工作人员接替此案的处理。应回避的行政机关工作人员在接到此决定后,应当尽快将案件材料移交给接替其职权的行政机关工作人员。如果行政机关负责人认为回避情况不存在的,则应命令该行政机关工作人员持续处理本案,直至行政程序结束。对于此决定,当事人不得提出异议。如果有权限的行政机关一时不能断定接替的行政机关工作人员,应决定中断本案的行政程序。
2.申请回避。
申请回避是当事人认为处理案件的行政机关工作人员有法律规定的回避情况时,在行政程序结束之前依法向有权限的行政机关提出请求该行政机关工作人员回避处理本案的恳求,有权限的行政机关依法对此申请进行审查后做出是否准许的决定。申请回避程序大致有以下内容:
(1)申请。当事人在行政程序进行过程中,如创造负责案件处理的行政机关工作人员有法定回避的情况时,应当在程序终结之前向有权限处理的行政机关提出申请,请求该行政机关工作人员回避处理案件。回避申请应当以书面情势提出,并附有证明回避情况存在的证据材料,送至有权限处理的行政机关。如果当事人提出书面申请有艰苦的,也可以口头情势提出,招待当事人的行政机关工作人员应当制成笔录,与当事人书面申请具有同等的法律效率。当事人在有权限处理的行政机关做出决定之前,可以撤回申请,但这并不影响他在行政程序结束之前再次提出回避申请。
(2)审查。有权限的行政机关在接到当事人的回避申请后,应当尽快给予审查。审查应当以书面情势为主,必要时应当听取当事人和被申请回避的行政机关工作人员的陈述。审查期限一般也以三天为限,如遇有特别情况不能完成审查的,可以决定做出适当的延伸决定。但延伸期限不超过三天。
(3)决定。经审查后,有权限的行政机关认为回避申请理由不成立的,应当决定驳回申请。对于驳回申请的决定,当事人有权申请复核一次。有权限的行政机关认为回避申请理由成立的,应当决定被申请回避的行政机关工作人员结束案件的处理,并及时移交至接替其职权的行政机关工作人员。如果有权限的行政机关一时不能断定接替的行政机关工作人员,应决定中断本案的行政程序。
行政监督与行政法制监督的区别。行政监督涵盖所有国家机关、社会团体等对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监督活动,而行政法制监督则是指特定机关、司法机关及公民对行政机关行使职权的行为实施的监督。行政法制监督是基于宪法和法律规定的制度实施的监督,内容主要包括对行政行
行政处罚中的听证适用范围及听证程序的相关规定。在特定行政处罚决定前,当事人享有要求举行听证的权利。听证程序包括核实参会人员、宣布纪律和权利义务、确认主持人身份、宣布听证事项和案由、当事人陈述和申辩、质证和辩论、其他参与人陈述、最后陈述等步骤。听证会的
行政诉讼的定义、作用及行政诉讼法的基本内容。行政诉讼是当个人或组织认为行政机关的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时,向法院提起的诉讼。行政诉讼法是规范行政诉讼活动和诉讼法律关系的法律规范。此外,还介绍了合议庭的定义、作用及其在行政案件中的重要性。合议庭是法院审判案
行政法律规范的多种解释方法。包括文义解释、目的解释、体系解释以及其他如历史解释和合宪性解释。其中文义解释依据法律用语的文字意义进行,可能涉及例示性规定的分歧。目的解释解决价值冲突,可能会法条的文义限缩或扩张。体系解释根据法律条文在体系中的地位及相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