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行为是指某个行政行为对行政相对方的权利、义务等产生的具体影响。
行政裁定的内容主要包括:
1. 赋予权益和剥夺权益:赋予权益是指行政相对方法律上的权能、权利或利益;剥夺权益是指剥夺行政相对方已有的法律上的权能、权利或利益。
2. 科以义务和免除义务:科以义务是指行政主体使行政相对方承担某种作为或不作为的义务;免除义务是指行政主体免除行政相对方原有的义务。
3. 确认法律事实与法律地位:确认法律事实是指行政主体依法对某个法律关系有重大影响的事实是否存在予以确认;法律地位是指行政主体依法对某个法律关系中当事人的权利义务是否存在及存在范围予以确认。
行政裁定根据具体情况的不同,可以分为以下几种:
1. 裁定不予受理:根据行政诉讼法的规定,人民法院审查起诉,对不符合提起诉讼条件的起诉,作出裁定不予受理。
2. 裁定驳回起诉:人民法院经过审查,对于已立案受理但确属不符合起诉条件的起诉,应作出裁定驳回起诉。
3. 裁定诉讼期间停止具体行政行为的执行或者驳回停止执行的申请:诉讼期间,人民法院对属于行政诉讼法规定的应当停止具体行政行为的执行情况的被诉具体行政行为,应作出裁定停止被诉具体行政行为的执行。原告申请停止被诉具体行政行为执行,经人民法院审查,认为不属于不应当停止执行的,应作出裁定驳回停止执行的申请。
4. 裁定财产保全和先予执行:对符合财产保全条件的,经诉讼当事人申请或人民法院依职权决定采取财产保全的,人民法院应裁定财产保全。对符合先予执行条件的,经原告申请,人民法院应作出裁定先予执行。
5. 裁定准许或者不准许撤诉:按照行政诉讼法的规定,在行政案件宣告判决或者裁定前,原告申请撤诉的,经人民法院审查,对符合撤销条件的,应作出裁定准许撤诉;对不符合撤诉条件的,应作出裁定不准许撤诉。
6. 裁定中止或者终结诉讼:就诉讼中出现的特殊情况,符合诉讼中止或诉讼终结条件的,人民法院应作出裁定中止或者终结诉讼。
7. 裁定补正判决书中的笔误:人民法院制作判决过程中有笔误,即有错写、误算,或者正本与原本个别地方不符等情况,人民法院决定补正失误的,应作出裁定补正判决书中的笔误。
8. 裁定中止或者终结执行:就执行中出现的特别情况,符合中止执行或终结执行条件的,人民法院应作出裁定中止执行或终结执行。
9. 裁定其他需要裁定的事项:除以上所列各项,其他需要裁定解决的事项,人民法院也可以作出裁定。
私自拷贝、传播手机内容需承担法律责任的问题。手机店和维修人员因恢复并传播女顾客照片构成民事侵权,需承担赔偿责任。受害人可要求停止侵害、赔礼道歉,并可能获得精神损害赔偿。维修人员还可能面临行政处罚和刑事犯罪指控,视照片传播情况而定。
征信机构在采集个人信息时所禁止的内容。根据《征信业管理条例》的规定,征信机构不得采集个人宗教信仰、基因、指纹等敏感信息,以及其他法律和行政法规禁止采集的信息。在特定情况下,即使告知可能产生的不利后果并取得信息主体的特别授权,征信机构也只能收集特定类型
当事人陈述在诉讼程序中的重要性。当事人提出的诉讼请求和对法律理由的辩驳有助于确定诉讼标的和审理方向。当事人对案件事实的陈述在辩论主义案件中能指引审理方向和确定审判内容。此外,当事人还享有陈述权和申辩权,行政机关在作出行政处罚决定前应告知当事人相关权利
听证程序及相关规定的内容。包括提出听证要求的时间限制、通知当事人的时间和地点、听证的公开性、听证主持人的指定和回避制度、听证参加人的规定以及听证程序的具体流程。听证笔录是行政机关作出行政处罚决定的依据之一,也是当事人提起行政诉讼的证据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