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行为是指某个行政行为对行政相对方的权利、义务等产生的具体影响。
行政裁定的内容主要包括:
1. 赋予权益和剥夺权益:赋予权益是指行政相对方法律上的权能、权利或利益;剥夺权益是指剥夺行政相对方已有的法律上的权能、权利或利益。
2. 科以义务和免除义务:科以义务是指行政主体使行政相对方承担某种作为或不作为的义务;免除义务是指行政主体免除行政相对方原有的义务。
3. 确认法律事实与法律地位:确认法律事实是指行政主体依法对某个法律关系有重大影响的事实是否存在予以确认;法律地位是指行政主体依法对某个法律关系中当事人的权利义务是否存在及存在范围予以确认。
行政裁定根据具体情况的不同,可以分为以下几种:
1. 裁定不予受理:根据行政诉讼法的规定,人民法院审查起诉,对不符合提起诉讼条件的起诉,作出裁定不予受理。
2. 裁定驳回起诉:人民法院经过审查,对于已立案受理但确属不符合起诉条件的起诉,应作出裁定驳回起诉。
3. 裁定诉讼期间停止具体行政行为的执行或者驳回停止执行的申请:诉讼期间,人民法院对属于行政诉讼法规定的应当停止具体行政行为的执行情况的被诉具体行政行为,应作出裁定停止被诉具体行政行为的执行。原告申请停止被诉具体行政行为执行,经人民法院审查,认为不属于不应当停止执行的,应作出裁定驳回停止执行的申请。
4. 裁定财产保全和先予执行:对符合财产保全条件的,经诉讼当事人申请或人民法院依职权决定采取财产保全的,人民法院应裁定财产保全。对符合先予执行条件的,经原告申请,人民法院应作出裁定先予执行。
5. 裁定准许或者不准许撤诉:按照行政诉讼法的规定,在行政案件宣告判决或者裁定前,原告申请撤诉的,经人民法院审查,对符合撤销条件的,应作出裁定准许撤诉;对不符合撤诉条件的,应作出裁定不准许撤诉。
6. 裁定中止或者终结诉讼:就诉讼中出现的特殊情况,符合诉讼中止或诉讼终结条件的,人民法院应作出裁定中止或者终结诉讼。
7. 裁定补正判决书中的笔误:人民法院制作判决过程中有笔误,即有错写、误算,或者正本与原本个别地方不符等情况,人民法院决定补正失误的,应作出裁定补正判决书中的笔误。
8. 裁定中止或者终结执行:就执行中出现的特别情况,符合中止执行或终结执行条件的,人民法院应作出裁定中止执行或终结执行。
9. 裁定其他需要裁定的事项:除以上所列各项,其他需要裁定解决的事项,人民法院也可以作出裁定。
新《行政诉讼法》第十二条规定的行政诉讼范围,包括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对行政处罚、行政强制措施和行政强制执行、行政许可等十二种情况不服时,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的具体内容。该法规定了详细的诉讼范围,为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维护自身合法权益提供了法律保障。
个人独资企业的经营资格确认和登记规范的问题。文章详细阐述了个人独资企业的设立、变更、注销登记的相关流程,以及经营活动中的相关规定。文章还介绍了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和登记机关的职责,以及设立个人独资企业的条件和申请流程等具体内容。
农村宅基地使用权证书的作用。该证书是县一级人民政府颁发给农村村民的行政确权证书,用于确认村民对该村集体土地上的宅基地拥有使用权。宅基地证是农村村民合法拥有房屋和用地的权利凭证,不得向非集体组织成员转让。此外,文章还介绍了房产证和土地使用证的作用和内容
我国民事诉讼和行政诉讼中证据交换的时间安排。证据交换时间通常在答辩期届满后、开庭审理前,可由当事人协商、人民法院指定或延期举证。在行政诉讼中,被告需在收到起诉状副本之日起10日内提供证据。证据交换时间的灵活性允许人民法院根据案情和证据数量组织当事人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