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行为是指根据宪法和法律的授权,以国家的名义实施的与国防和外交事务相关的行为,如国务院、中央军事委员会、国防部、外交部等机关的行为,以及宣布紧急状态、实施戒严和总动员等行为。
抽象行政行为是指行政机关发布的具有普遍约束力的决定、命令,针对不特定对象的行政规范性文件。
内部行政行为是指行政机关对其工作人员的奖惩、任免等决定,涉及该行政机关公务员权利义务的决定。
终局行政行为是指由法律规定由行政机关最终裁决的具体行政行为。
根据《行政诉讼法》及相关解释的规定,上述九种行为不属于人民法院的受案范围。法院将根据公告的内容和行为,最终确定是否属于行政诉讼受理范围。
我国民事诉讼和行政诉讼中证据交换的时间安排。证据交换时间通常在答辩期届满后、开庭审理前,可由当事人协商、人民法院指定或延期举证。在行政诉讼中,被告需在收到起诉状副本之日起10日内提供证据。证据交换时间的灵活性允许人民法院根据案情和证据数量组织当事人在
行政诉讼的受案范围,包括行政处罚、行政强制措施和行政强制执行、行政许可决定、自然资源所有权或使用权决定、征收征用及其补偿决定、行政机关未履行法定职责、侵犯经营自主权或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滥用行政权力排除或限制竞争以及违法集资摊派费用或违法要求履行其他
行政复议与行政诉讼的五大区别。首先,受理机关不同,行政复议由行政机关受理,而行政诉讼由法院受理。其次,解决争议的性质和适用的程序也不同。此外,审查强度和受理范围也存在差异,行政复议的受案范围更广,可以审查规范性文件。最后,两者在公正性和成本方面也有不
行政法基本原则的两种来源,包括国家立法性和政策性文件的规定以及行政法学理论的阐述。同时,文章还介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中关于行政法诉讼的相关规定,包括复议和起诉的程序、条件和法律规定等。这些来源和相关法律知识的阐述对于公民了解和参与行政诉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