贷款利息是银行按规定向企业收取的利息,其高低取决于利率、本金和计息期限。
利率是以日利率表示,通常以本金的万分数计算。年利率、月利率和日利率之间的换算公式为:
年息 = 月息 × 12 = 日息 × 360
月息 = 年息 ÷ 12 = 日息 × 30
日息 = 年息 ÷ 360 = 月息 ÷ 30
根据规定,企业的银行存款账户和短期借款通常按季度计算利息,计息日为每季度末月的20日,如3月20日、6月20日、9月20日、12月20日。短期借款也可以按月计息,计息日为每月的20日。长期借款通常也按季度计息,计息日为每季度末月的20日。
假设贷款发放日为2009年1月1日,贷款本金为5亿元,到期日为2009年12月31日,月利率6.255‰,年利率7.47%。
计算利息如下:
2009年1月1日至3月21日应付利息 = 5,000,000,000 × 6.225‰ × 79 ÷ 30 = 81,962,500 元
2009年3月21日至6月21日应付利息 = 5,000,000,000 × 6.225‰ × 92 ÷ 30 = 95,450,000 元
2009年6月21日至9月21日应付利息 = 5,000,000,000 × 6.225‰ × 92 ÷ 30 = 95,450,000 元
2009年9月21日至12月21日应付利息 = 5,000,000,000 × 6.225‰ × 91 ÷ 30 = 94,412,500 元
2039年12月21日至12月31日应付利息 = 5,000,000,000 × 6.225‰ × 10 ÷ 30 = 10,375,000 元
将5段利息相加得到总利息为 37,765,000 元。
应付利息 = 5,000,000,000 ÷ 360 × 364 × 7.47% = 37,765,000 元
开发贷款的利息需要先在一个科目中归集,然后按照一定的分摊方法分摊到不同的成本对象上。分摊方法主要有直接成本法和预算造价法。
直接成本法是根据期内某一成本对象的直接开发成本占期内全部成本对象直接开发成本的比例进行分配。
预算造价法是根据期内某一成本对象的预算造价占期内全部成本对象预算造价的比例进行分配。
直接成本法和预算造价法是税法规定的分摊方法,但在会计准则中对贷款利息的分摊方法没有明确规定。
有些房地产企业按照建筑面积法进行分摊,即按期内各成本对象的建筑面积与期内总建筑面积的比例进行分摊。
然而,从实质上分析,按建筑面积法进行分摊是不合理的。因为不同开发产品的建造标准存在较大差异,建筑面积与投资额之间的相关性不是很高。
因此,按照直接成本法或预算造价法进行分摊是最合理的方法。当成本对象的竣工时间一致时,可以在利息发生时直接将其分摊并计入各成本对象。
银行资产剥离的定义和类型,包括政策性剥离和商业性剥离。政策性剥离涉及国有商业银行与资产管理公司的资金清算,具有政府指令性划转国有资产性质;商业性剥离则通过市场化方式完成。针对银行不良资产及体制原因形成的不良信贷资产,文章提出了处理方法,包括将贷款转为
如何通过购买国债、保险、教育储蓄以及投资货币市场基金和国家发行的金融债券来减轻税负并增加投资收益。购买国债和保险可获得较高收益并避免利息税;教育储蓄可免税;国家发行的金融债券的利息也免征个人所得税;投资货币市场基金是一种流动性良好的短期投资方式。
依据房地产类型及开发程度,一般把房地产抵押分为土地抵押、在建工程(楼花)、房屋期权抵押和建成后的物业抵押等类型:。建成后物业抵押贷款是指在物业不转移占用的情况下,将其房屋所有权连同土地使用权提供给抵押权人作为履行债务的担保。不动产抵押,是指以不动产为抵
房地产开发属于资金密集型行业,一个房地产项目的投资额少则几千万元,多则上亿元、十几亿元,投资额达到几十亿元、甚至上百亿元的超大项目在房地产行业蓬勃发展的今天也不少见。以上三种贷款担保形式各有优劣,连带责任保证手续简单,费用低,但是寻求银行认可的保证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