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手心律师网首页 > 法律知识 > 银行业法 > 商业银行法 > 商业银行设立 > 汽车按揭贷款车的所有权归谁以及风险

汽车按揭贷款车的所有权归谁以及风险

时间:2023-10-01 浏览:62次 来源:由手心律师网整理
136392
在现实社会中,贷款买车买房已成为新型的消费方式。而如果您想在未还清贷款的前提下卖车,一定要先知道所有权归属的问题。现在银行业越来越发达,钻政策和法律空子的人也越来越多,与我们的信用与财产有着密切的关系,贷款有风险,接待需谨慎。接下来,手心律师网小编为您整理相关资料,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汽车按揭贷款车的所有权归谁以及风险

在贷款购车过程中,与银行形成抵押关系,即将汽车作为抵押物,但所有权仍归购车人所有。

什么是抵押权

抵押权是指债务人或第三方不转移财产的占有,将该财产作为债权的担保。当债务人未履行债务时,债权人有权按照法律程序优先受偿。抵押人为债务人或第三方,抵押权人为债权人,抵押财产为提供担保的财产。

抵押权作为一种担保物权,在实践中是最理想且被广泛使用的担保形式。它的担保效力可靠,并能充分发挥抵押财产的作用。由于抵押物不转移其占有权,因此它既可以发挥使用价值,也可以由所有人继续使用并发挥其使用价值,以清偿债务。这样,债权人的权益得到最充分的保障。

抵押权因其与其他担保物权的区别而具有优势,在市场经济中对促进市场经济的正常、良性运转起到促进和保护作用。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和发展,抵押权受到越来越多人的青睐,成为最常见、最常用的担保形式。

贷款购车的风险

目前,贷款购车大多采用所有权保留方式,即在消费者未完全支付汽车全款之前,汽车所有权仍处于抵押状态,不属于消费者。正是因为这一点,经常发生消费者被不诚信车商蒙骗的事件。

1、在手续办完后,找理由提价

当消费者办理完所有手续准备提车时,汽车经销商却要求消费者在原定车款基础上额外支付一定数额的现金才能提车。经销商可能以各种理由为借口,比如在支付全款期间汽车涨价了,或者是未能按时办理某些手续等。消费者切勿轻信这些骗局。

2、部分经销商采用“拼缝”手段骗取额外款项

购车前,消费者务必选择并了解正规的汽车销售和汽车金融担保公司,通过实地考察和多种渠道了解按揭和销售公司的信誉和实力。这是因为目前市场上存在一些无信贷资格且无车源的“拼缝”人员,他们想要从中获利,因此将消费者引导到有信贷资格的汽车经销商处,办理购车分期付款手续等相关事宜。而经销商则利用贷款手续的复杂性和计算方式的复杂性,故意向消费者多收取款项,从中牟取不正当的利益。这样,“拼缝”人员就能从消费者身上获得佣金。

3、部分汽车经销商蒙骗消费者在空白合同上签字

目前,一些汽车经销商利用消费者对法律知识的缺乏,蒙骗消费者在空白合同上签字。例如,当消费者在向经销商办理购车手续时,经销商可能口头告知消费者只需支付25%的首付款并贷款4万元即可购车,但条件是让消费者在空白合同上签字。然而,在消费者办理贷款手续完成后,消费者发现贷款金额与之前承诺的不一致。

延伸阅读
  • 常年法律顾问

    公司治理、拟审合同、合同规划

    商务谈判、纠纷处理、财税筹划

  • 专项法律顾问

    并购重组、IPO、三板挂牌

    信托、发债、投资融资、股权激励

  • 负债比权益的含义

    负债比权益的含义及其重要性。负债比权益比率用于衡量企业的资本结构和长期偿债能力,反映财务杠杆的使用程度,过高的比率增加资本风险,过低则可能反映企业资本运营能力欠佳。合理把握借款经营风险是企业稳定发展的关键,需谨慎处理企业资本结构中的负债和权益平衡问题

  • 股票配资的定义和流程

    股票配资的定义及流程。在配资前,客户需了解合作模式和条款,如风控措施和账户限制。签署合作协议后,客户需存入风险保证金,并获得账户密码后开始交易。配资客户需根据操作情况选择合适的配资比例和资金规模。

  • 中国银行业的发展与市场经济规律

    中国银行业在市场经济规律下的转型发展,指出银行正逐步向商业银行转型,追求利润最大化。文章还分析了商业银行业务发展的背景,包括金融市场开放、购买力不足、利率调整以及风险转移需求等因素。此外,文章还涉及了保险合同纠纷处理和解除的问题。因银行操作失误导致保

  • 二手房按揭可以贷款吗

    买二手房可以通过按揭贷款的方式进行。根据《城市房地产管理法》第三十七条的规定,房地产转让是指房地产所有权人通过买卖、赠与或其他合法方式将其房地产转让给他人。根据《民法典》第四百条的规定,设立抵押权的合同必须采用书面形式。抵押合同一般包括被担保债权的种

  • 婚前买房婚后领证的房产分割
  • 第二次起诉离婚不出庭是否会导致判离婚?
  • 离婚房屋归属权问题:谁应该优先拥有?
商业银行法知识导航

服务热线:(工作日09:00-18:00)

183-1083-5653

咨询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