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股票期权激励制度在国外日益普遍,其激励作用显著。而中国只有少数试点,针对股票期权的相关会计规范基本上一片空白。文章借鉴外国经验与教训,结合中国股票期权的宏观环境和运行现状,运用会计、财务管理、数学模型等相关专业知识,设计出一套有益于我国股票期权制度发展和规范的定价、会计处理及信息披露规范方案,并提出相关建议。
股票期权会计处理B-S模型年数总和法
一、背景资料
随着现代经济的飞速发展,股份公司大量出现,传统薪酬制度的激励作用渐显疲惫,如何调节经理人与所有者之间的利益冲突成为大家日益关注的焦点。1976年西方经济学者**尔·詹森(MichaelJensen)和**詹姆·麦克林(William.H.Meekling)发表了题为《企业理论:管理行为﹑代理成本及其所有权结构》的论文,主要讨论委托——代理关系,并提出“通过一套激励机制使代理人与委托人的利益尽可能的趋于一致,从而利用代理人的某种优势来弥补委托人的某些不足,最大限度地增进委托人的利益”。正是在“委托——代理”理论的指引下,股票期权激励制度孕育而生,并逐渐在各大公司中被广泛采用。
二、全球股票期权的普及情况
据资料统计,全球排名前500位的企业中,1986年已有89%的公司实行了经理股票期权制,1990年以后,这一比例仍在上升,而且范围迅速扩大到中小型公司,尤其是在美国硅谷极其普遍。目前,全美企业用作认股权配额的总股值已由1985年的590亿美元猛增到1万亿美元,获得股票期权的人员也由高级经理人员扩大到普通员工。
三、中国股票期权的发展现状
在中国,1993年**万科成为最早实施股票期权的企业,其后相继在深圳、上海、杭州、武汉等地试行企业股票期权激励制度,主要试点企业有**国资公司、上海仪电控股(集团)公司、**通讯等。但不久后,国家基于各方面的考虑,在股票回购以及增发新股等方面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在一定程度上造成期权行使所需股份来源渠道的不畅通。目前,证监会上市公司监管部正在草拟《上市公司股权激励规范意见》,以期规范上市公司股权激励机制。
四、经理股票期权的定义和作用
经理股票期权(Executivestockoptions),指给予经理人员未来在一定期限内按照某一既定价格购买一定数量公司股票的选择权。当其等待期满日后,在可以行权期内行权,即按照授予日约定的价格购入一定数量的公司股票。当公司股价是上涨时,行权日的市价与行权价的差额即构成了高管人员的行权收入。当员工转让这笔股票时,如果股价依然上涨,员工又可获得一笔股票转让收入。可见,当公司股价保持上涨趋势时,员工就能获得一笔收入,涨幅越大,收益越大,这就在一定程度上调节了公司高管人员个人利益与公司整体利益的矛盾,进而发挥良好的激励作用。
五、股票期权会计处理的B-S模型年数总和法
股票期权的会计处理一直是学术界和实务界关注的问题。在国内外学者的研究中,B-S模型是最常用的股票期权定价模型之一。根据B-S模型,股票期权的公允价值可以通过期权行权价格、标的资产价格、无风险利率、期权到期日和标的资产价格波动率等参数来计算。而年数总和法则是一种常用的计算股票期权公允价值的方法,通过将期权到期日分割成若干个时间段,分别计算每个时间段内的行权概率和行权收益,然后将这些概率和收益进行加权求和,得到期权的公允价值。
六、结论
股票期权作为一种重要的激励机制,在全球范围内得到广泛应用。在中国,股票期权的发展也逐渐受到重视,并在一些试点企业中得到实施。然而,股票期权的会计处理仍然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使用B-S模型和年数总和法对股票期权进行会计处理,可以提供一种较为准确的公允价值计算方法,为企业和投资者提供更可靠的信息。随着中国证监会的规范意见的出台,相信股票期权的会计处理将得到更加规范和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