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执行人同时抗辩权是指在没有规定履行顺序的双务合同中,当事人一方在对方未履行其付款义务之前,有权拒绝先行履行自己的付款义务。
一、迟延履行与同时履行抗辩权
关于迟延履行与同时履行抗辩权之间的关系,存在两种对立的学说。第一种学说认为,同时履行抗辩权的存在本身足以排除迟延责任。有人从抗辩权排除债务履行期限的角度论证,也有人认为迟延履行非债务人可归责的原因,因此抗辩权的行使不会影响已发生的迟延责任。
第二种学说主张,同时履行抗辩权需要行使才能排除迟延责任。有两种见解:一种认为抗辩权的行使可以溯及地排除已发生的迟延效果,另一种认为已发生的迟延责任不受抗辩权行使的影响。
二、受领迟延与同时履行抗辩权
在双务合同中,债权人受领迟延不会消除其原有的同时履行抗辩权。因此,当债权人受领迟延后要求债务人履行付款义务时,债务人仍然可以主张同时履行抗辩权。在这种情况下,债权人主张同时履行抗辩权不会影响债务人主张违约责任。
三、部分履行与同时履行抗辩权
债务人原则上没有部分履行的权利,因此当一方当事人提出部分履行时,对方当事人有权拒绝受领。然而,如果拒绝受领违反了诚实信用原则,那么对方当事人可以提出相当部分的付款要求,也可以主张同时履行抗辩权,拒绝自己的付款义务,除非这样做违背诚实信用原则。在这种情况下,债权人主张同时履行抗辩权时还有权追究债务人的违约责任。
四、瑕疵履行与同时履行抗辩权
当债务人履行存在瑕疵时,债权人可以要求债务人消除缺陷或另行付款。如果债务人未能消除缺陷或另行付款,债权人有权行使同时履行抗辩权,拒绝支付价款,并有权追究债务人的违约责任。
双务合同的双方当事人是对等且相互牵连的,因此一方当事人要求对方履行自己的债务而不履行自己的债务,意味着只享有权力而不承担义务。这与公平观念背道而驰。当一方当事人只提供部分履行或瑕疵履行时,是否可以使另一方拒绝履行,也应该以公平和诚实信用原则来审查。
同时履行抗辩权允许一方当事人在另一方未履行时拒绝履行,这直接关系到双方能否按照合同履行义务的问题。因此,当事人不能随意行使该权利。在实践中,经常发生一方在另一方轻微违约的情况下拒绝履行自己的义务,或以各种理由拒绝对方的履行,或同时拒不履行自己的义务等情况,这妨碍了合同的正常履行,严重影响了交易秩序。因此,需要明确同时履行抗辩权行使的条件,对拒绝履行权利的滥用进行严格限制。同时,同时履行抗辩权允许一方在对方未履行之前拒绝自己的履行,有利于督促对方履行义务,并有利于维护交易秩序。
根据诚实信用原则,债务人和债权人对债务的履行和权利的行使都有相互协作的义务。相互协作不仅有利于正确履行债务,还有利于建立合作伙伴关系,促进交易的增长。同时履行抗辩权是中国《合同法》中的一项非常重要的制度,这一制度的确立对于鼓励交易、保障交易安全,规范合同当事人的交易,平衡当事人之间的权益、维护交易秩序,维护合同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具有积极意义。同时,对于完善中国合同法也具有重要意义。
担保人在行使先诉抗辩权时需要注意的四个要点,包括保证责任的明确约定、行使时间、行使条件以及先诉抗辩权的效果。同时,文章还介绍了先诉抗辩权的防御性与阻却性、独立性与专属性两个方面的特性。担保人需明确只有在保证合同中明确约定保证人的保证责任为一般保证时,
经济适用房法院的拍卖限制。根据相关司法解释,当事人只有一套房屋时,法院可以查封但不能拍卖。同时,法律规定不得查封、扣押、冻结的财产包括被执行人及其家属生活必需品、未公开的发明等。对于被执行人及其所扶养家属生活必需的居住房屋,法院可以进行查封,但不得拍
先履行抗辩权的适用范围,即在合同中应当先履行的当事人不履行或不符合约定时,后履行的当事人有权拒绝履行自己的债务。先履行抗辩权的成立前提是双方债务在同一双务合同中存在互为对价关系。同时履行抗辩权允许在对方未履行债务时保留自己的给付,双方债务同时履行时,
抗辩权的定义,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学术上对抗辩权的定义存在差异,而我国的《担保法》则明确了狭义上的抗辩权。文章将重点讨论狭义上的抗辩权,包括不同种类的抗辩权如诉讼时效已过的抗辩权、保证人的先诉抗辩权、合同法中的同时履行抗辩权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