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时履行抗辩权,又称为履行合同中的抗辩权或不履行抗辩权,是指在双务合同中,未规定何方先履行的情况下,一方在对方未履行对待给付义务前,有权拒绝自己之履行。
同时履行抗辩权在实体法上的效力包括本体的效力和其他效力。本体的效力表现为拒绝履行权,其他效力则体现在对抵消权、履行迟延和合同解除等方面。其中,有些效力的发生需要抗辩权人主张其抗辩权,而有些则不需要。
同时履行抗辩权最典型的“行使的效力”是拒绝履行。作为一种消极的防御权利,同时履行抗辩权只有在相对人请求履行时才能行使,与支配权、请求权或形成权不同,不具有主动性质。除了拒绝履行需要积极主张外,同时履行抗辩权的其他法律效果如果也都要求行使权利才能生效,将会缺乏公平性。因此,对于同时履行抗辩权,有必要承认一定的“存在的效力”,以提供相应的救济。
同时履行抗辩权的“存在的效力”最典型的表现是债权受到同时履行抗辩时,不能作为自动债权主张抵销。例如,德国民法典第390条规定:“附抗辩权之债权不得以之供抵销;因时效消灭之债权,在其消灭前,已适于抵销者,得为抵销。”虽然我国法律没有明文规定,但同样应该采取相同的解释。因为同时履行抗辩权的目的在于追求双方对立的债务能够同时履行,这是公平原则在合同履行中的应用,因此不能主张抵销以使两个债权互相消灭。
在我国的民事审判实务中,同时履行抗辩权已经不是新鲜事物,但在实践中仍然相对较新。同时履行抗辩权可以在诉讼中和诉讼外行使。对于行使同时履行抗辩权,被告无需证明原告未履行,只需表示援用抗辩的意思即可。相反,原告如果要消除被告的抗辩,就需要证明已经履行或提出履行要求,或者证明被告有先履行的义务。此外,抗辩权并不否定请求权的效力,因此当事人未援用同时履行抗辩权时,法院不能依职权考虑。相反,如果被告援用同时履行抗辩权,法院应当审查被告的主张是否成立,然后作出裁决。
在现代社会双务合同的履行过程中,由于社会经济因素的不确定性,可能会出现合同无法履行或难以履行的情况。为了平衡合同双方当事人的利益,不安抗辩权制度应运而生。该制度能够为先履行方提供救济手段,保证合同公平性和效益性,降低社会损失。
顺序履行抗辩权的概念、成立要件及其在实际应用中的作用。顺序履行抗辩权是指在存在先后履行顺序的双务合同中,先履行一方未履行或履行不符合约定时,后履行一方有权拒绝其履行请求。该权利对于保护个人利益和合同当事人的权益有重要意义。文章还解析了顺序履行抗辩权的
实践定金合同作为双务合同的特性,包括合同履行抗辩权的适用、风险负担的不同以及合同不履行的后果差异。定金罚则对合同双方有效,双方权利义务相互依存,涉及风险负担和合同解除等复杂问题。
单务合同中的抗辩权债务人能否主张的问题。案件中,李某借款后部分归还,尚欠科技公司23万元,李某以不安抗辩权为由拒绝还款。但法院认为李某不符合行使不安抗辩权的条件,不支持其主张。文章区分了单务合同和双务合同的意义,指出单务合同不适用合同履行抗辩权,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