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时履行抗辩权,又称为履行合同中的抗辩权或不履行抗辩权,是指在双务合同中,未规定何方先履行的情况下,一方在对方未履行对待给付义务前,有权拒绝自己之履行。
同时履行抗辩权在实体法上的效力包括本体的效力和其他效力。本体的效力表现为拒绝履行权,其他效力则体现在对抵消权、履行迟延和合同解除等方面。其中,有些效力的发生需要抗辩权人主张其抗辩权,而有些则不需要。
同时履行抗辩权最典型的“行使的效力”是拒绝履行。作为一种消极的防御权利,同时履行抗辩权只有在相对人请求履行时才能行使,与支配权、请求权或形成权不同,不具有主动性质。除了拒绝履行需要积极主张外,同时履行抗辩权的其他法律效果如果也都要求行使权利才能生效,将会缺乏公平性。因此,对于同时履行抗辩权,有必要承认一定的“存在的效力”,以提供相应的救济。
同时履行抗辩权的“存在的效力”最典型的表现是债权受到同时履行抗辩时,不能作为自动债权主张抵销。例如,德国民法典第390条规定:“附抗辩权之债权不得以之供抵销;因时效消灭之债权,在其消灭前,已适于抵销者,得为抵销。”虽然我国法律没有明文规定,但同样应该采取相同的解释。因为同时履行抗辩权的目的在于追求双方对立的债务能够同时履行,这是公平原则在合同履行中的应用,因此不能主张抵销以使两个债权互相消灭。
在我国的民事审判实务中,同时履行抗辩权已经不是新鲜事物,但在实践中仍然相对较新。同时履行抗辩权可以在诉讼中和诉讼外行使。对于行使同时履行抗辩权,被告无需证明原告未履行,只需表示援用抗辩的意思即可。相反,原告如果要消除被告的抗辩,就需要证明已经履行或提出履行要求,或者证明被告有先履行的义务。此外,抗辩权并不否定请求权的效力,因此当事人未援用同时履行抗辩权时,法院不能依职权考虑。相反,如果被告援用同时履行抗辩权,法院应当审查被告的主张是否成立,然后作出裁决。
《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中的同时履行抗辩权。该权利适用于双方合同当事人互负债务的情况,只有在对方未履行债务或其履行不符合约定时,一方当事人才有权拒绝履行自己的债务。同时履行抗辩权的适用条件包括必须是因同一双务合同互负债务、双方互负的债务均已届清偿期、
中国票据抗辩权的相关规定,包括其限制和种类。票据抗辩是为了保护债务人的权益,但需要进行限制以保证票据流通性。《票据法》对票据抗辩作出了具体规定。票据抗辩分为对物的抗辩和对人的抗辩两大类,前者基于票据本身的问题,后者基于债务人与特定债权人之间的关系。
抵消权的定义、条件和抵消通知的要求。当合同双方互负债务时,可以进行债务抵消,即各以其债权充当债务清偿,实现债务消灭。债务人主张抵消权需满足多种条件,如双方互负债务、债权均已到期、债务同种类或同一性质等。同时,债务人发出抵消通知时不得附加条件或期限。
担保人的抗辩权的类型和特征。担保人的抗辩权分为一般抗辩权和专属抗辩权,其中一般抗辩权不受保证责任方式的限制,保证人可以独立行使,目的是保护自身权益并延缓或免除保证责任的承担。而专属抗辩权则是保证人专门享有的对抗债权人之请求权的抗辩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