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建工程抵押作为一种特殊形式的抵押担保,具有加速资金流动和促进资金融通等优点,被广泛采用。然而,与已取得房屋所有权证的房地产抵押不同,在建工程抵押的法律关系较为复杂,存在较多的不确定因素和风险。不当操作可能导致法律风险,造成信贷资产损失。
关于当事人是否能自行约定抵押期限的问题,学理上存在不同观点。一种观点认为,抵押仍然可以适用合同法的合同自由原则,如果当事人约定了抵押期限,视为抵押权人接受了期限限制。另一种观点认为,抵押合同是附属于主债务合同的,主合同未清偿时,抵押权仍然有效。部分人认为,如果当事人约定抵押期限实际上是约定免责条款,目的在于限制和免除抵押人的担保责任,这种约定应当是无效的。
笔者认为,当事人约定抵押期限的约定不应认定为无效。首先,法律未明文禁止当事人约定抵押期限,说明法律允许当事人自由决定是否约定期限。其次,当事人自行约定抵押期限也不违反抵押权的性质,抵押权作为一种他物权,是由当事人约定而产生的,本身具有一定的期限性。当事人约定抵押期限可以督促抵押权人及时行使权利,缩短财产或权利处于不稳定状态的时间。对于在建工程抵押而言,约定抵押期限有利于解决纠纷,维护第三人的利益。如果在建工程未建成而抵押期限届满,抵押权人有权优先受偿,不足部分可要求抵押人补足。
如果抵押人在建设过程中进行预售活动,或因工期提前等原因提前建成并转让,在建工程抵押的情况下,抵押人应通知抵押权人或告知受让人,否则转让行为无效。通过提前清偿债务或进行保全,确保抵押权人的利益得以实现。
当事人未约定抵押期限时,抵押权是一种从权利,应附属于主权利。主权利存在则从权利存在,主权利消灭则从权利亦消灭。在主债权未清偿之前,抵押权人应享有抵押权。然而,由于我国《担保法》和《担保法解释》未规定抵押期限,抵押人承担了较重的责任,对抵押人而言并不公平。
因此,建议立法机关在适当时候完善法定抵押期限的规定,或由最高法院作出相关司法解释。在相关法律或司法解释未出台之前,当事人未约定期限的,可在主债权期限届满后约定行使抵押权的期限,未约定的情况下,只要主债权未超过诉讼时效,在主债权未清偿前,债权人均享有抵押权。
担保物权的主要内容和特点。担保物权是从物权的一种,目的是保障债权的实现。担保物权涉及他人的所有物,具有属性特征、预先约定性、可靠性、自愿性和明确的目的性。担保的种类包括人的担保、物的担保、金钱担保和反担保等。反担保的范围在担保法中有所规定,但也存在一
股权质押权的行使问题。依据我国担保法,质权人行使股权质押权并非必须通过法院审理,可通过协商与出质人达成一致。债务履行期届满时,如未获清偿,质权人可采取质物折价、拍卖或变卖等方式处理。若所得价款超过债权数额,超出部分归出质人;若不足,则由债务人继续清偿
《民法典》实施后在建工程抵押可以为其他债权种类设定抵押,对在建工程抵押担保的种类没有限定。同时,正在建造的在建工程抵押,还必须取得建设工程施工许可证。
以在建工程设定抵押的,当事人应当申请在建工程抵押权设立登记。申请在建工程抵押权设立登记的,应当提交下列材料:。(六)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申请在建工程抵押权设立登记的,应当提交相关材料,比如说申请人的身份证件,还有就是相对性的抵押合同,主债权合同和房产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