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同的同时履行原则最早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后期的物物交换规则。在这种规则下,交换双方要求同时给予对方一定的物品,否则就不会进行交换。随着货币作为一般等价物的出现,物物交换逐渐演变为买卖交易,即一方给予货币,另一方给予物品,或者双方相互交换货币和物品。这种"一手交钱,一手交货"的交换方式最好地描述了同时履行的形式,确保了当事人在先履行合同义务时不会遭受损失。同时履行交换被认为是公平合理的。
同时履行抗辩权的成立要件之一是合同中没有约定或法律没有规定哪一方当事人应先履行合同义务。英美法系中的"对流条件"与"同时履行"具有相似的意义。当合同双方在同一时间有义务履行时,双方的履行构成对流条件。根据美国《合同法精义诊解》第267条的规定,以下情况视为对流条件的前提:第一,合同为双方当事人规定了同一履行时间;第二,合同只为一方当事人规定了履行时间,而对另一方未作规定;第三,合同没有为任何一方当事人规定履行时间;第四,合同规定双方应在一段期间内履行。在对流条件下,任何一方当事人在对方履行其义务之前都可以拒绝履行自己的义务。同时履行抗辩权与大陆法中的同时履行抗辩权相似,都强调双方当事人有同时履行的义务,一方的履行或提出履行是对方履行的条件,双方当事人在合同中没有履行次序。理论上讲,双方都有可能行使同时履行抗辩权。因此,严格意义上的同时履行抗辩权不能解决违约问题。有学者将扩张意义上的同时履行抗辩权定义为违约的救济权。另一些学者认为,只有在双方的义务同时到期时才能行使同时履行抗辩权,并认为各种违约形式都可以导致同时履行抗辩权的适用。我认为,在当事人应同时履行的情况下,行使履行抗辩权不能说成是对违约的救济。同时履行是互为条件的,一方当事人的履行都以对方的履行或提出履行为条件,同时履行抗辩权是双方都可享有的权利。
行使不安抗辩权是否需要证据的问题。根据我国的法律规定,行使不安抗辩权需要履行通知义务和举证义务,即需要提供证据证明对方存在无法履行或可能无法履行债务的情形。通知义务的目的是让对方了解危机并提供还债担保,而举证义务则是为了支持自己的主张。因此,行使不安
不安抗辩权的适用情形。在合同双方互负债务且未约定履行顺序时,一方要求履行时,对方有权拒绝;在异时履行的双务合同中,先履行一方未履行债务时,后履行一方可行使不安抗辩权;若先履行方债务已届清偿期未履行,后履行一方同样有权拒绝。不安抗辩权的行使需根据具体情
行使履行抗辩权的规则。对于先履行抗辩权,当对方不履行合同义务时,可以选择不通知对方,未通知不构成合同责任;而对于不安抗辩权,应及时通知对方。对于先履行义务一方存在重大瑕疵或部分履行的情况,行使先履行抗辩权时应通知对方,给予对方改正机会,以减小损失。
先履行方的抗辩权在双务合同中的特殊地位,特别是在后履行方财产状况恶化时如何保护先履行方的利益。文中介绍了不安抗辩权和预期违约制度,通过比较两者,分析我国合同法在此方面的立法选择。不安抗辩权的发生需满足后履行方财产状况恶化和履约能力丧失或可能丧失两个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