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合同法吸纳了大陆法系不安抗辩权规定的精华和英美法系预期违约制度的合理因素,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建立了有中国特色的不安抗辩权制度。本文将根据合同法的相关规定,对不安抗辩权的法律性质及其适用问题进行探讨。
我国合同法规定的不安抗辩权,又称为先履行抗辩权。它指的是在双方合同中,应当先履行债务的一方当事人,如果能提供确切证据证明对方有经营状况严重恶化、转移财产、抽逃资金以逃避债务、丧失商业信誉,或者有丧失或可能丧失履行债务能力的其他情形,危及到自己债权的实现时,可以中止自己的履行。如果在合理期限内对方未恢复履行能力且未提供适当担保,可以解除合同。
根据合同法第六十八条和第六十九条的立法本意,不安抗辩权包括中止履约权和合同解除权两项权利。与同时履行抗辩权和后履行抗辩权不同,不安抗辩权不仅具有延期的抗辩权属性,还具有消灭的抗辩权属性,并且具备留置担保的性质。
根据合同法规定,只要先履行一方能提供确切证据证明对方存在丧失或可能丧失履行债务的四种法定情形之一,就可以行使中止履约权,暂时保留自己的给付并有权对抗对方的履行请求,以防止因履约后对方不能对待给付而造成损失。
权利人中止履行后,不安抗辩权在一定条件下可转化为消灭的抗辩权,权利人可以进一步行使合同解除权,消灭对方的履行请求权和合同关系。
值得注意的是,不安抗辩权具有延期性和消灭性的双重属性。因此,权利人行使此项抗辩权的法律效力不仅限于中止履行,还可能产生二次法律效力。一是中止履行,即权利人可以依法中止履行自己的债务并通知对方,促使其及时提供适当的担保。如果对方在合理期限内恢复履行能力或提供适当担保,权利人应即时恢复履行。二是解除合同,即权利人依法中止履行后,如果对方在合理期限内未恢复履行债务能力且未提供适当担保,权利人可以单方解除合同,消灭合同的履行效力并免除自己的给付义务。
在司法实践中,正确适用不安抗辩权制度需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对于“丧失或者可能丧失履行债务能力的其他情形”的认定问题。合同法对于不安抗辩权的适用范围采取了列举与概括相结合的方式。然而,法律并未明确规定“丧失或者可能丧失履行债务能力的其他情形”。因此,最高法院需要及时作出司法解释以明确这一范围,以便统一执法。根据合同法立法精神和不安抗辩权的内涵要求,可以认为“丧失或者可能丧失履行债务能力的其他情形”主要包括严重资不抵债、身负巨额债务、恶意经营、私分或压价出售财产、特定物灭失、出卖人违约等情形。
二、对于“合理期限”的界定和适用问题。合同法规定,在行使不安抗辩权中止履行后,如果对方在合理期限内未恢复履行能力并且未提供适当担保,权利人可以解除合同。然而,法律并未明确规定“合理期限”的具体时间,导致实践中对此的认识和理解不一致。同时,这也影响到权利人及时行使合同解除权,可能使合同关系长期处于不确定状态。因此,最高法院需要对“合理期限”进行司法解释,以便统一执法和规范司法操作。根据合同法立法精神和合同自由原则,并参考国外的立法例,可以将“合理期限”的具体时间确定为30日,并允许当事人自行约定具体时间。只有在当事人双方未约定或约定不明确的情况下,才适用合理期限为30日的规定。这样既有利于统一执法和司法操作,又有利于促使对方及时提供适当的担保,同时也有利于权利人及时行使合同解除权。
合同法中的中止履约权和合同解除权。根据立法本意,当事人享有这两项不安抗辩权利,其中中止履约权的行使条件是一方有确切证据证明对方可能无法履行债务。在一定条件下,不安抗辩权还可以转化为消灭的抗辩权,权利人可依法行使合同解除权,消灭对方的履行请求权和合同关
依法行使抵押权的条件和特别约定,以及不安抗辩权的行使条件。抵押权人只有在特定情况下才能行使抵押权,同时建议签订房地产抵押合同时增加特别约定以保护抵押权人利益。不安抗辩权的行使需满足后给付义务人履行能力明显降低等条件,先履行义务人需提供充足证据,并且债
不安抗辩权的适用条件。它适用于双务合同,在异时履行的情况下更为常见。不安抗辩权的行使只有在先履行方的债务已届清偿期,并提供确切证据证明后履行方丧失或可能丧失履行能力时才能成立。满足条件时,后履行方可以主张不安抗辩权,暂时中止合同履行并要求先履行方采取
先履行方的抗辩权在双务合同中的特殊地位,特别是在后履行方财产状况恶化时如何保护先履行方的利益。文中介绍了不安抗辩权和预期违约制度,通过比较两者,分析我国合同法在此方面的立法选择。不安抗辩权的发生需满足后履行方财产状况恶化和履约能力丧失或可能丧失两个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