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手心律师网首页 > 法律知识 > 保险法 > 保险法律法规 > 保险法规 > 社会保险严重失信人名单会被公布吗

社会保险严重失信人名单会被公布吗

时间:2024-05-05 浏览:44次 来源:由手心律师网整理
153352
依据我国相关法律的规定,社会保险机关机构或者人员有违法行为的,可能会被列入社会保险严重失信人员名单的,会进行相应的惩戒,那么社会保险严重失信人名单会不会被公布的?下面由手心律师网小编为读者进行相关知识的解答。

社会保险严重失信人名单的公示

《社会保险领域严重失信人名单管理暂行办法》

根据我国相关法律规定,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应在作出列入决定后的7个工作日内,通过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门户网站、“信用中国”等媒介公示社会保险严重失信人名单信息。

根据《社会保险领域严重失信人名单管理暂行办法》第七条的规定,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在拟将当事人列入严重失信人名单之前,应事先书面告知当事人拟列入的事实、理由、依据、惩戒措施、期限等,并告知当事人享有陈述申辩的权利。经复核后,如果当事人的申辩理由不成立或逾期未提出申辩,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应作出列入决定,并通知当事人。列入决定应明确以下内容:

(一)当事人的基本信息,包括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名称及其统一社会信用代码,法定代表人或单位负责人的姓名及其身份号码,相关责任人的姓名及其身份号码;

(二)列入的事实、理由、依据、期限、惩戒措施以及作出列入决定的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的名称和联系方式;

(三)当事人的权利救济途径和救济期限等;

(四)整改方式和期限、信用修复方式等名单退出方式告知等。

根据《社会保险领域严重失信人名单管理暂行办法》第八条的规定,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应在作出列入决定后的7个工作日内,通过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门户网站、“信用中国”等相关媒介公示社会保险严重失信人名单信息。

社会保险缴纳的最新政策

1、社保征收部门全国统一

在2019年以前,我国各地区的社保征收由社保部门和税务局分别负责。无论是企业还是个人,都需要缴纳税收,因此企业和个人的实际收入会向税务局报告。社保的征收标准与工资水平有关,工资越高,需要缴纳的社保费用也越多。

在社保部门负责社保征收时,一些企业可能会规避按员工工资档位缴纳社保的规定。现在,全国的社保征收由税务局统一管理,可以避免企业少给员工缴纳社保的情况,从而保障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2、取消一次性补缴

过去,一些人在年轻时没有缴纳社保,等到退休前才一次性补缴15年的社保费用。从2019年开始,社保政策对一次性补缴做出了新规定,年龄超过45周岁且从未缴纳过社保的人不得再一次性补缴社保费用。因此,对于那些想要缴纳社保却尚未开始缴纳的人来说,这是一个警钟,越早缴纳社保越好。当然,仍有三种特殊情况下仍可进行一次性补缴,感兴趣的人可以查看其他相关文章。

3、最低缴费标准提高

社保缴费标准与员工工资挂钩,工资越高,缴费标准越高。相反,按最低工资标准计算的工资只需按照最低社保标准缴纳。现在,最低缴费标准将上调约5%,这意味着那些工资较低的人将获得更多的保障。

延伸阅读
  • 常年法律顾问

    公司治理、拟审合同、合同规划

    商务谈判、纠纷处理、财税筹划

  • 专项法律顾问

    并购重组、IPO、三板挂牌

    信托、发债、投资融资、股权激励

  • 新农保政策的筹资结构

    新农保政策的筹资结构与支付结构。与老农保相比,新农保采用个人缴费、集体补助和政府补贴相结合的筹资方式,支付结构包括基础养老金和个人账户养老金。中央财政对新农保提供补助,这是继一系列惠农政策之后的又一重大举措。新农保政策将逐步推开,并非立即生效。

  • 事故认定书的开具和理赔流程

    事故认定书的开具及理赔流程。理赔需交警部门出具结案文书并准备相关证件及材料。三者车事故需提供事故责任认定书和修车发票。本车事故需提供修车发票并交回残值。对方不配合理赔可起诉。交通事故人伤出院后的赔付流程包括报案、定损、理赔等步骤,对受害人增开药物问题

  • 机动车损失险理赔所需材料

    机动车损失险理赔时需要提供的各类材料。包括保险单及相关证件、事故证明文件、损失清单等。同时,如涉及第三者人身伤亡,还需提供医疗费发票、伤残鉴定书等额外材料。此外,交强险的特征法定性、强制性、广覆性及公益性也得到了阐述。

  • 超速行驶发生事故保险公司为何不全赔

    保险合同中关于超速行驶发生事故时保险公司的赔偿问题。保险条款中的责任免除情况需明确列举,超速行驶并非所有保险产品中的免责范畴。只有当具体产品的责任免除条款包含超速行驶时,保险公司才能免除赔偿责任。保监会的规定也对此进行了明确说明。

  • 商业车险退保的条件及所需材料
  • 车辆未年检导致交通事故,保险公司是否赔偿
  • 海关扣押车的处理程序
保险法律法规知识导航

服务热线:(工作日09:00-18:00)

183-1083-5653

咨询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