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担保法第7条规定,保证人必须具备代为清偿债务的能力。保证人的基本资格要求是具备代为清偿能力。保证人的目的是为了确保债权能够得到实现,债务能够得到清偿。代为清偿包括代为履行金钱债务和其他给付。根据担保法的规定,保证人的保证责任形式包括代为履行债务和承担债务不履行责任。如果保证人不能实际代为履行非金钱债务,根据最高人民法院《担保法解释》第13条规定,保证人应当承担赔偿责任。
需要指出的是,担保法关于保证人资格的基本要求并非强制性规定,因此不能以保证人不具备代偿能力为由认定保证合同无效。根据最高人民法院《担保法解释》第14条规定,不具备完全代偿能力的法人、其他组织或者自然人,在以保证人身份订立保证合同时,不能以自己没有代偿能力为要求免除保证责任。
根据担保法的规定,除法律另有规定外,凡具备代为清偿债务能力的法人、其他组织或者公民,都可以作为保证人。《担保法解释》第15条规定了五种类型的“其他组织”可以作为保证人:
成为保证人不仅需要具备积极条件,还需要具备消极条件。根据我国《担保法》的规定,某些组织不得担当保证人,或者只能在一定条件下担当保证人。这些组织包括:
国家机关享有国家财政预算拨付的经费,这些经费只能用于履行其所承担的相应国家职能和支付工作人员的工资,不能用于任何经营活动,包括为他人提供担保。但是,在使用外国政府或者国际经济组织贷款进行转贷时,经过国务院批准后,国家机关可以作为保证人。
为了公共利益而设立的事业单位或社会团体,不得从事与社会公益事业无关的经济活动。根据我国《担保法》第9条规定,学校、幼儿园、医院等以公益为目的的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不得为保证人。
企业法人的分支机构是指企业法人下设的、依法取得营业执照的分公司、分厂、销售部等,具有一定的对外经营权。企业法人的职能部门是指企业法人所设立的、没有对外经营权的内部职能部门,如公司的人事部、财务部、车间等。
由于企业的职能部门既不具有法人资格,也不具有对外经营权,因此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能以其名义对外进行经济往来,包括提供保证。如果企业法人的分支机构有其法人的书面授权,可以在授权范围内提供保证。
担保法第十八条关于连带责任保证的定义和规定。连带责任保证是当债务人到期不履行债务时,债权人可以要求债务人清偿,也可以要求保证人清偿的担保形式。保证人承担连带责任,加重了保证人的负担,但对债权人更为有利。在审判实践中,需要注意主债务履行期限和主债务人的
关于担保法的相关问题,在《民法典》生效之前,规定如下:强迫担保并非违法行为,但担保合同视为无效,可要求解除担保合同并免于承担担保责任;连带责任保证涉及债务人与保证人共同承担债务;合同具有法律约束力,违约需承担相应责任;合同可变更或撤销,特定情况如重大
担保人死亡后的处理方式。根据担保法规定,如果担保人留下遗产,继承人需在继承份额内承担保证责任。文中还定义了保证人的角色和保证债务的含义,保证人是当债务人不履行债务时承担履行责任的人,其可以是自然人或组织。
票据保证人的连带责任。票据保证人的责任在于与债务人对持票人承担连带责任,范围包括票据金额、利息和费用等。与一般保证中的补充责任不同,票据保证中保证人的责任是连带责任,无需先向被保证人请求履行债务,可直接向保证人请求付款。此责任旨在增强票据的信用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