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手心律师网首页 > 法律知识 > 房地产 > 房屋买卖 > 房产买卖纠纷 > 首付款只能在房屋买卖合同中约定吗

首付款只能在房屋买卖合同中约定吗

时间:2024-11-12 浏览:42次 来源:由手心律师网整理
156785
依据我国相关法律的规定,购买房屋的时候,一般是通过按揭的方式购买的,按揭购买房屋的就需要签订贷款合同,那么首付款是不是只能在房屋买卖合同中约定?下面由手心律师网小编为读者进行解答,希望以下的知识对读者有所帮助。

房屋买卖合同中的首付款约定

根据我国相关法律规定,进行房屋买卖交易时,购房合同必须包括商品房价款的确定方式及总价款、付款方式、付款时间等内容,因此首付款必须在买卖合同中约定。

《商品房销售管理办法》的规定

根据《商品房销售管理办法》第十六条的规定,进行商品房销售时,房地产开发企业和买受人应当订立书面商品房买卖合同。

该合同应当明确以下主要内容:

  • (一) 当事人名称或者姓名和住所;
  • (二) 商品房基本状况;
  • (三) 商品房的销售方式;
  • (四) 商品房价款的确定方式及总价款、付款方式、付款时间;
  • (五) 交付使用条件及日期;
  • (六) 装饰、设备标准承诺;
  • (七) 供水、供电、供热、燃气、通讯、道路、绿化等配套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的交付承诺和有关权益、责任;
  • (八) 公共配套建筑的产权归属;
  • (九) 面积差异的处理方式;
  • (十) 办理产权登记有关事宜;
  • (十一) 解决争议的方法;
  • (十二) 违约责任;
  • (十三) 双方约定的其他事项。

2020年买房的首付款比例

根据贷款类型的不同,购房的首付款比例会有所差异。一般来说,公积金贷款和商业贷款是常见的贷款方式。不同城市的要求也略有不同。对于首套房而言,公积金贷款的首付款比例通常为20%,商业贷款的首付款比例通常为30%;而对于二套房,首付款比例通常为40%。非普通住宅的首付款比例也存在差异。

如果申请公积金贷款,您需要在贷款前了解自己的公积金账户余额以及单位每月缴纳的金额,只有了解自己的情况才能进行贷款。如果选择商业贷款,还需要考察家庭收入情况和还贷能力,以确定贷款金额。首付款金额等于总房价减去贷款金额。

此外,根据人民银行的政策框架和授予的权限,银行会根据购房者是否首次购房、是否自住房、套型建筑面积、借款人信用记录和还款能力等因素,制定不同的利率政策和首付款比例要求。在某些地区,购买首套房或改善型自住房的优质客户甚至可以享受低至20%首付款和七折利率的房贷政策。

尽管有相关规定规定首付款为房价的30%或20%,但是还需要考虑贷款的问题。例如,如果总房价为100万,采用公积金贷款,夫妻双方的贷款额度为45万元,那么剩余的房款需要作为首付款支付,即55万元。如果采用商业贷款,还需要考察家庭收入情况和还贷能力,以确定贷款金额,剩余的房款也需要作为首付款支付。

延伸阅读
  • 常年法律顾问

    公司治理、拟审合同、合同规划

    商务谈判、纠纷处理、财税筹划

  • 专项法律顾问

    并购重组、IPO、三板挂牌

    信托、发债、投资融资、股权激励

  • 二手房买卖官司的诉讼时效

    二手房买卖官司的诉讼时效,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总则》相关规定,存在三年诉讼时效,但请求返还房屋等情形不受限制。还详细阐述了买房后房屋被查封的处理方法,包括提出异议、等待解封、提供担保财产或解除合同等。最新资讯提及民法典规定诉讼时效期间为三年,超过

  • 一、房屋首付款条件

    房屋首付款条件和贷款方式的相关内容。对于首套房首付款最低为20%,二套房最低为60%,而三套房银行根据房价决定是否贷款。此外,还介绍了两种贷款方式:等额本息和等额本金,并给出了相应的计算示例。最后,文章详述了按揭贷款所需提供的资料以及办理流程。银行在

  • 离婚后改名是否影响贷款购房资格

    离婚后改名是否会影响贷款购房资格的问题。离婚买房一般符合购房贷款条件即可购买,但银行对离婚后贷款购房有相关规定。房地产管理部门主要关注婚后的房产分割情况。对于离婚后申请首套房贷,银行要求离婚一定时间后才可申请贷款,以防疑似假离婚购房。因此,建议直接咨

  • 婚后买房怎么才能算个人财产怎么约定

    婚后买房如何认定为个人财产的问题。可以通过约定出资情况、签订书面协议以及贷款情况来约定。此外,还讨论了婚后父母赠送的房产归属问题,需根据具体情况判断。最后,介绍了婚后买房财产认定的依据,包括购房款的支付方、登记情况、出资情况等。建议在约定和认定过程中

  • 婚后买房怎样才能属于个人财产所有
  • 离婚之后能立马买房吗
  • 买卖合同纠纷案如何收集证据

服务热线:(工作日09:00-18:00)

183-1083-5653

咨询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