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手心律师网首页 > 法律知识 > 担保法 > 留置 > 留置权 > 托收业务中可以行使留置权的是什么

托收业务中可以行使留置权的是什么

时间:2020-05-25 浏览:15次 来源:由手心律师网整理
15726
我国民法体系中比较重要的一个制度就是担保物权的设立了。有了担保物权的规定才让很多商品交易更加流畅更加让人放心了。托收业务中可以行使留置权的是什么条件呢?今天手心律师网小编就给大家详细介绍下相关问题。

托收业务中可以行使留置权的是什么?

《中华人民共和国担保法》第八十四条第三款规定:当事人可以在合同中约定不得留置的物。《担保法司法解释全文》第一百一十一条规定:“债权人行使留置权与其承担的义务或者合同的特殊约定相抵触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由此可知下列情形不能行使留置权:

1、约定不得留置的。这是留置权约定优于法定的原则;

2、留置动产违背公序良俗的;

3、行使留置权与合同承担的义务相抵触的;

4、留置权行使与特殊约定的内容相抵触的。

案情简介:

运输合同对方不付运费留置其货物

2011年5月,原告某玻璃厂与被告某运输公司签订了一份运输合同。该合同约定由被告为原告运输玻璃瓶,被告负责清点货物数量、规格并签字认可,按原告指定的时间、地点将货物完好无损地交给收货方,并带回收货方的收条交原告入账,但未约定何时结算运费。合同签订后,被告依约履行,原告陆续支付运费1.05万元,至2011年10月有1.29万元运费未结算。

2012年8月,原告让被告将价值5.3万余元的玻璃瓶运往某制药厂,被告却在途中将货扣至某仓库,并单方委托估价3.2万元。2013年3月10日原告为此诉至法院,被告提出反诉,其以留置货物符合担保法为由,要求原告给付扣除各种费用后剩余的1.6万余元运费。

争议焦点和解决方式:

运输合同对方违约能否行使留置权

本案争议的焦点是被告能否行使留置权。

一种观点认为被告可以行使留置权,理由是:双方当事人虽未约定支付运费的时间,但根据交易习惯,可以认定债权已届清偿期。被告行使留置权符合法律规定。

另一种观点认为被告不享有留置权。

同意第二种观点,被告不享有留置权。

具体到本案,首先,合同未明确约定不能留置。其次,留置该批货物不违背公序良俗。然而,从双方约定情况看,本案被告应依约将货交给第三人,而留置权发生在债权人债务人之间,当债务得不到履行时,债权人拒绝返还留置物。如果允许被告行使留置权,必然影响第三人即收货方的权利,对收货方造成损失。这与其承担的合同义务即须安全、及时按指定时间、地点送到收货方是相违背的,因而不能行使留置权。这里指的合同承担的义务不是指返还物给债务人的义务,而是指其它义务,如涉及第三人的情况。最后,合同约定承运方不但运货,还应当对货物的清点负责,且交给承运人之后,须把收条交回原告入账,这是合同的特殊约定。被告的行为既与其承担的合同义务相抵触,又违反了合同的特殊约定,因此被告所谓的留置权不能成立。

延伸阅读
  • 常年法律顾问

    公司治理、拟审合同、合同规划

    商务谈判、纠纷处理、财税筹划

  • 专项法律顾问

    并购重组、IPO、三板挂牌

    信托、发债、投资融资、股权激励

  • 一、留置债务人直接产生债务的所有权法律规定

    关于留置债务人直接产生债务的所有权法律规定、留置其他财产的所有权法律规定,以及关于海运货物留置权标的范围的海运实践等相关内容。随着新立法和司法解释的发展趋势,留置权的标的范围有扩大趋势,并加强了对承运人的保护。关于海运货物留置权,实践中存在争议,包括

  • 法律上留置权适用范围

    关于留置权适用范围的法律问题。担保法规定了留置权适用于保管合同、运输合同和加工承揽合同等产生的债权,但物权法采纳了扩大留置权适用范围的意见,没有明确列举适用范围,只规定了不得留置的两种情形。留置权的成立需满足债权人合法占有债务人动产、债权已届清偿期且

  • 留置权的实现程序

    留置权的实现程序及其相关条件与消灭情形。留置权的实现需按《担保法》规定的程序进行,包括宽限期、协商折价或拍卖变卖等步骤。留置权产生的条件包括合法占有动产、债权与动产占有有牵连关系、债权已届清偿期等。留置权消灭的情形包括债权消灭、提供其他担保替代留置担

  • 留置权所担保的债权范围

    留置权所担保的债权范围以及留置权的效力所及的标的物范围。留置权所担保的债权范围包括主债权、利息、违约金、损害赔偿金、留置物的保管费用以及实现留置权的费用。留置权的效力所及的标的物范围包括主物、从物、孳息以及代位物等。同时,留置权对留置物所有人的效力表

  • 留置权的性质和适用范围
  • 担保物权竞合的处理
  • 留置权与担保物权的关系
留置知识导航

服务热线:(工作日09:00-18:00)

183-1083-5653

咨询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