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我国法律对留置权的规定,留置权是一种法定担保权,不可以约定排除。留置权是债权人以继续占有控制债务人的财产,迫使债务人履行债务的担保方式。
留置权是债权人直接享有的权利,债权人有权支配留置物和留置物的交换价值。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担保法》第八十四条第三款的规定,当事人可以在合同中约定不得留置的物,承认了当事人可以部分地排除留置权。
根据当事人意思自治的原则,《中华人民共和国担保法》司法解释进一步规定当事人可以全部地约定排除留置权。根据该解释的规定,当事人在合同中约定排除留置权后,债权履行期届满,债权人行使留置权时,人民法院将不予支持。
留置权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担保法》规定的一种债务担保方式,实质上是法定质权。留置权的取得条件、适用范围、担保范围、效力、实现和消灭都由法律明确规定,不允许当事人约定。这是留置权与其他担保物权的区别之一。
虽然法律不允许当事人任意设定留置权,但根据当事人意思自治原则,应当允许当事人约定排除留置权。
《中华人民共和国担保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担保法》司法解释明确规定允许当事人预先排除留置权的行使。当事人在合同中预先约定排除留置权后,债权人在留置权条件成立时不能留置该物,只能采取其他措施来实现债权。即使诉至人民法院,人民法院也不予支持。
一般情况下,双方当事人可以先协议将留置财产折价以实现债权。如果无法达成协议,留置权人可以依法拍卖或者变卖留置财产,并以拍卖或者变卖所得的价款优先受偿其债权。
折价是指留置权人与债务人协议确定留置财产的价格,留置权人取得留置财产的所有权以抵销所担保的债权。这种方法简单,但必须双方当事人协商一致,否则应采取拍卖或者变卖的方法。
拍卖是指按照拍卖法规定的程序,在特定场所以公开竞价的方式出卖留置财产。拍卖具有公开性和透明度较高,但费用较高。
变卖是指以一般的买卖形式出卖留置财产。由于拍卖费用较高,有些双方当事人不愿意负担这一费用,因此采取费用较低的变卖方式。
商事留置权的善意取得问题。商事留置权是在商业交易中,债权人可以留置自己占有的债务人的物品或有价证券。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的规定,商事留置权可以适用善意取得制度,符合其立法目的,对交易各方利益平衡和社会成本减少有重要作用。
关于留置债务人直接产生债务的所有权法律规定、留置其他财产的所有权法律规定,以及关于海运货物留置权标的范围的海运实践等相关内容。随着新立法和司法解释的发展趋势,留置权的标的范围有扩大趋势,并加强了对承运人的保护。关于海运货物留置权,实践中存在争议,包括
留置权的法律规定要件。债权人合法占有债务人的动产,债权的发生与动产有牵连关系,且债权已届清偿期是留置权成立的关键条件。例如,在维修合同中,若债权人合法占有债务人的动产,债权与动产有同一合同关系且债权已到清偿期未获清偿,则债权人有权行使留置权。不动产和
留置权取得的消极要件和留置权的成立要件,以及留置权的效力。取得留置权需确保不违反相关法律规定,如不相抵触的指示、不违反公共秩序或善良风俗、不相抵触的债权人义务。留置权的成立需满足债权人合法占有债务人的动产、债权已届清偿期、动产之占有与债权属同一法律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