赋予业主委员会民事主体资格的理由
现实生活中存在问题
业委会没有独立的法律主体资格带来诸多现实问题,不利于业主自治的管理模式的发展。
据报道,某小区业委会不满物业公司上涨管理费,会议决定对小区实行自治,由业主委员会聘请物业主管、保安、保洁、设备维修以及代账财会等必需人员。一年运行下来,和之前设想的一样,物业费没涨价,还余了很多钱。
实际运行情况证明业主自治的管理模式在现实中是完全可行的。但是,因为自治的小区业主委员会身份很尴尬,存在很多让人困惑的问题。比如“自治”后的小区,业委会无权和工作人员签订劳动合同,只签一个简单的用工协议;停车费要开发票的,税务部门以“身份不符”拒绝提供发票,只能从其他物业公司买发票,但要多付手续费;在物业收入的钱款保管上,银行开不了专用账户,只能以私人名义开设账户,钱款的安全性也存在隐患;这些问题之所以产生,归根结底是由于业主委员会的性质和法律地位不明,使得业主自治在运行中取得成效的同时也遭遇了诸多尴尬。
建议赋予业委会民事主体资格
我们认为,业主委员会应该具备独立的民事主体资格。根据《民法通则》和相关法律的规定,民事活动的主体包括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组织。业主委员会显然不是自然人,而业主委员会在接受业主授权从事授权范围内的行为时,其后果由业主承担。
同时,依据《物权法》第75条第2款的规定:“地方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应当对设立业主大会和选举业主委员会给予指导和协助,”也就是说并没有要求业主委员会需登记和备案。
所以,业主委员会不符合法人的构成条件。按照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若干问题的意见》第40条规定,其他组织是指合法成立、有一定的组织机构和财产,但不具备法人资格的组织。对于业主委员会是否具有民事主体资格,关键的争议点在于业主委员会是否有独立的或相对独立的财产。
我们认为,业主委员会的活动费用是从业主交纳的物业管理费中提取的,虽然业主委员会对这部分费用没有所有权,只是业主共有财产的使用人和代管人,正如国有企业对其经营的财产不享有所有权却享有法律主体地位一样,业主委员会对物业管理费享有独立的支配管理权,理应获得法律主体地位。
业主委员会成员的资格要求,包括具备完全民事行为能力、遵守法律法规和业主大会议事规则、热心公益事业、具备组织能力和必要工作时间等条件。文章还介绍了业主委员会的选举和组成方式,成员由业主大会选举产生,可以是兼职人员义务服务,业主委员会通常由5至17人组成
购房前需要关注土地使用权问题的多个方面。首先,房屋类型和土地用途可能不同,即使房屋类型为住宅,土地用途也可能是综合用地。其次,土地使用权年限从开发商拿地时起算,购房者实际取得的只是剩余年限。另外,烂尾楼的土地使用权年限可能大幅缩水,且居住用地可能转为
住宅质量保证书和使用说明书的内容。其中住宅质量保证书包括质量等级核验、工程使用年限、防水工程和设备保修期、报修时限等;住宅使用说明书则涵盖了相关单位信息、结构类型、装修注意事项、设施配置说明、设备安装预留位置及注意事项等详细内容。两部分内容共同确保住
业主委员会的定义、产生、权利、职责以及行使权利和罢免的条件。业主委员会是由业主选举产生的组织,代表业主利益,拥有决策权、审议权和监督权。其执行业主大会的决定事项,并履行召集业主大会、签订物业服务合同等职责。在行使权利时需要遵循一定程序,而罢免业主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