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国际条约和各国国内法的规定,国际送达诉讼文书或调查取证常采取以下方式之一。首先是外交途径,即一国法院将载明委托事项的委托书递交本国外交部,再由外交部交给被请求国的外交代表,由其转交该国的管辖法院。这种方式手续繁杂、耗时多,因此通常在比较重大的案件中或其他途径不适用时才使用。在两国间没有司法协助条约或共同参加的国际公约的情况下,这是一种普遍采用且可靠的途径。
另一种方式是领事途径,即一国法院将委托书交给本国驻被请求国的领事,然后由领事转交该国的管辖法院。这种途径通常要求双方存在领事条约。在被请求国的法律允许的情况下,领事可以直接向驻在国的本国公民送达诉讼文书或调查取证,但必须遵守驻在国的法律,并且不能采取强制措施。
法院可以直接将诉讼文书邮寄送达给居住在外国的被送达人,或者通过当事人的诉讼代理人代为送达。采用这种方式送达,必须得到被送达国的同意。
一国法院可以直接将委托书寄给外国的管辖法院。这种方式最简单,但必须以国家间的司法协助条约为基础。
还有一种方式是通过指定的中央机关送达,即将委托书交给被请求国确定的中央机关,由该机关专门负责处理。这种方式较为简捷,但必须以国际条约为基础。1965年海牙《关于向外国送达民商事司法文书和司法外文书的公约》首创了这种方式,现已为许多双边条约所采用。
委托外国法院进行调查取证时,也必须提交委托书,并按照诉讼文书送达的途径进行。不论是代为送达诉讼文书还是代为调查取证,被请求国都只适用本国法,按照本国法规定的程序进行。如果被请求国法院发现外国法院的委托事项超出其职权范围,或者认为代为送达的诉讼文书或调查取证违反本国的主权、安全或公共秩序,可以拒绝提供这种协助。
中华人民共和国仲裁法在涉外民事关系方面的规定。文章明确了涉外经济贸易、运输和海事纠纷仲裁的适用规则,包括涉外仲裁委员会的设立、聘任外籍仲裁员、证据保全程序、仲裁庭的笔录和证据要点、撤销与不予执行仲裁裁决的情形,以及涉外仲裁裁决在外国的承认和执行等内容
国际争端的法律解决方法,包括利用仲裁和法院判决等方式。具体介绍了国际常设仲裁法院、国际法院的组织结构、法官选举、诉讼管辖权、咨询管辖权和判决效力等内容。国际法院作为联合国的主要司法机关,在解决国际争端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中华人民共和国仲裁法》生效后实施的仲裁裁决撤销程序及其法律背景。该程序的设立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保护当事人权益并借鉴了国际先进做法,但同时也出现了监督程序缺陷及过度强调法院监督等问题。立法者在制定仲裁法时忽视了国情差异及法院自身监督的重要性。文章还提出
关于涉外仲裁裁决的申请条件。首先,当事人申请仲裁裁决需满足双边条约或国际公约的相互承认和执行的条件。其次,仲裁程序必须是正当的且符合规定的仲裁法或选定规则。此外,具有法律效力的仲裁裁决还需满足已经生效和具有执行内容的要求。最后,提交申请书及相关文件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