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自治原则是国际私法上合同制度中的一项基本原则,也是处理涉外合同法律适用问题的主要原则之一。意思自治原则允许合同当事人自行选择解决争议的法律。我国《涉外经济合同法》将意思自治原则作为合同法律适用的首要原则,并将其贯穿于仲裁的全过程,使我国涉外仲裁与国际仲裁制度基本一致。
然而,在我国国内仲裁情况下,由于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当事人的经济活动和经济纠纷过多受到国家行政和司法的干预,使得当事人的意思自治无法在仲裁制度中得到体现。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实践执行,我国仲裁制度得到了完善。为了适应历史发展的潮流,我国《仲裁法》将"意思自治"确立为一项基本原则,并在相关内容中全面体现。
1. 自愿仲裁:双方当事人必须出于自愿并以书面形式表示,采用仲裁方式解决纠纷。这意味着当事人在订立合同时,应在合同中订明仲裁条款;如果在纠纷发生后双方约定将其提交仲裁,则应签订独立的仲裁协议。没有仲裁协议的一方申请仲裁,仲裁机构将不予受理。
2. 自主选择仲裁地点和仲裁机构:涉外仲裁需要选择仲裁地点,根据我国法律规定,仲裁地点可以是本国、被诉国或第三国,但当事人只能选择其中之一;国内仲裁的当事人应约定具体的国内地点。当事人在确定仲裁地点后,还应选择具体的仲裁机构,并将地名和机构全称列入仲裁协议。
3. 约定仲裁事项:仲裁事项是指法律规定的商事性质的关系引起的争议。根据《仲裁法》规定,仲裁事项可以理解为除婚姻、收养、监护、抚养、继承纠纷,行政争议和刑事事件以外的因执行合同所发生的或与合同有关的一切争议。具体的仲裁事项由双方当事人在仲裁协议中约定,没有约定或约定的仲裁事项超出法律规定的仲裁范围的,仲裁机构无权仲裁。
4. 仲裁员的选定或委托指定:当事人可以选择或委托指定仲裁员,并可约定由三名或一名仲裁员组成仲裁庭。如果约定由三名仲裁员组成仲裁庭,各方应各自选定或委托仲裁委员会主任指定一名仲裁员,第三名仲裁员即首席仲裁员由双方共同选定或委托仲裁委员会主任指定;如果约定由一名仲裁员成立仲裁庭,则必须共同选定或委托仲裁委员会主任指定仲裁员。
5. 开庭与公开进行的协议:仲裁庭原则上应当开庭但不公开进行。然而,如果当事人协议不开庭,则仲裁庭应采纳当事人的意见,并根据仲裁申请、答辩书和其他材料作出裁决。如果当事人协议仲裁公开进行,则仲裁可以公开进行,但涉及国家秘密的审理除外。
6. 自行和解和自愿调解:在仲裁过程中,当事人有权自行和解和自愿调解。当事人可以在申请仲裁后自行和解,达成和解协议,也可以撤回仲裁申请;在仲裁庭作出裁决之前,只要当事人自愿,仲裁庭应当调解,调解达成协议的,仲裁庭应当制作调解书,调解书与判决书具有同等效力。
仲裁裁决中可能存在的问题,包括形式缺陷和实体错误。形式缺陷指裁决不符合某些国家法律规定的特定形式要求,例如未明确标注必要信息或未采用书面形式等。不同国家对于形式缺陷的态度不同,一些国家将其作为撤销裁决的理由,而多数国家则允许仲裁庭进行修正。实体错误则
员工因违反公司规定造成重大损失而被辞退的合法性,以及公司无理由辞退员工的解决途径。根据劳动合同法规定,员工违反公司规章制度造成重大损失时,公司有权解除劳动合同。对于公司无理由辞退员工的情况,员工可以通过协商、劳动争议调解、投诉反映、劳动仲裁和法院诉讼
中国**象屿集团有限公司与**米歇尔贸易公司签署的钢材买卖合同中仲裁条款的效力争议。合同中的仲裁条款遵循国际商会仲裁院推荐的条款制作,双方约定了仲裁地点为北京,但未明确约定仲裁机构。厦门市中级人民法院认为,根据法律适用原则,应适用中国法律作为仲裁条款
新的仲裁司法监督制度中撤销仲裁裁决的司法审查及其对涉外仲裁的监督和制约作用。文章详细阐述了撤销裁决审查与仲裁协议效力异议审查的区别,以及撤销裁决审查和申请不予执行裁决审查的不同之处。在审查方式和效果上,撤销裁决审查具有主动性和广泛影响力,而申请不予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