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劳动仲裁前置。
职工股东在被辞退后,往往直接起诉至法院要求确认其股权而不提出劳动争议仲裁。从目前法院受理的案件判决情况来看,绝大多数职工面临的是退股这条路。因此职工股东如欲主张其股权就必须先在时效内提起劳动争议仲裁,通过仲裁确认其劳动者的身份,以避免股权的丧失。
(二)规范企业章程。
按照《上海市股份合作制企业暂行办法》的规定,股份合作制企业以外个人持股总额不得超过企业股本总额的10%,职工股东一旦丧失劳动者的身份,能否将所持股份转纳入这10%的非职工股中,取决于企业章程的规定及股东大会的决议。故企业应在企业章程中对职工因辞职、除名引起的股权转让作出明确可操作的规定,以避免争议的产生。
(三)科学、合理确定股权转让价格。
当企业职工股东股权不得不转让或被收购时,股权的价格如何计算和确定至关重要。由于股份合作制企业本身资本联合和劳动联合的性质及收益分配的程序决定了转让或收购价格不能与股份有限公司及有限责任公司一样,笔者认为可参考定向募集股份中内部职工股的收购办法,双方协商一致,以净资产额为基础适当考虑职工的劳动付出来确定股权价格较为合理。
股份合作制企业职工股东的双重法律地位易使其股权受到侵害。股份合作制企业职工股东既是企业的劳动者,又是企业的所有者,企业员工作为劳动者其权利义务受劳动法调整,作为所有者其权利义务受有关股份合作制法律规范调整。笔者认为,从理论上讲,股权与劳动者权利是可以平等行使的两项独立民事权利,但股份合作制企业性质不同于一般的股份制企业,前者具有人合和资合双重属性,职工股东首先是一名劳动者,其次是所有者,股权依附于劳动权利。劳动者一旦丧失劳动者的身份,其股东的地位能否再享有就是个有争议的问题了。审判实践中发现,一些企业法定代表人经常以职工股东违反劳动纪律为由将其开除,剥夺其劳动者的身份,再借口股份合作制企业的“人合”属性强迫其转让股权。由于法律规定尚付阙如,劳动者对此也别无良策。更有甚者,企业一些大股东利用职工股东的不利地位变相收购劳动者的股权,达到变相控股的目的,最终将企业由集体性质转变为私营性质,却仍以股份合作制企业的名义享有许多优惠政策,这显然有悖于我们推行股份合作制企业的初衷。
合作协议中劳动局的职责范围,以及劳动争议的处理方式和劳动仲裁的相关法律规定。劳动部门主要负责处理劳动合同纠纷和劳资矛盾,但不涉及深层次解决方案。文章还阐述了哪些情况下用人单位可以与劳动者约定违约金,以及拒不支付劳动报酬的立案标准。
专利授权的合作方式,包括专利转让、专利许可的不同类型如独占许可、排他许可等,以及专利质押和技术入股等融资方式。对于版权被侵犯的情况,应采取协商、警告、投诉举报等措施,若无法解决可起诉侵权方并要求赔偿。出售发明专利需签署合同并递交给国家知识产权局办理变
合作协议员工被辞退时是否有补偿的问题。员工在签署劳动合同后被解雇,若符合劳动合同法和公司规定,员工有权获得相应的补偿,补偿金额根据工作年限计算。对于因员工违规被解雇的情况,若员工严重违反公司规定造成重大损失,则无需支付补偿。对于无故解雇的情况,补偿标
两个人合伙做生意时的盈利分配问题。建议根据投入资本比例分配利润,遵循公平公正和共担风险原则。若无协议约定,则平均分配。此外,若存在债务纠纷,可通过法律途径解决,包括起诉等。合伙做生意需注重细节和证据,建议咨询律师获得专业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