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我国法律规定,定金合同属于从合同、要式合同、实践合同。同时,定金合同具有定金法则的效力。
在商品房交易中,订金和定金在法律上是有明显区别的。定金是一种规范的法律概念,是合同当事人为确保合同履行而自愿约定的一种担保形式。买家履行合同后,定金应当抵作价款或者收回;若买家不履行合同,无权要求返还定金;发展商不履行合同的,应双倍返还定金。我国《担保法》还规定:定金应以书面形式约定,不得超过主合同标准额的20%。当事人一旦以书面形式对定金作了约定并实际支付了定金,即产生相应的法律后果。
另一方面,定金作为合同履行的一种担保,《担保法》中规定:担保合同(即定金条款)是主合同的从合同,若主合同无效,定金条款无效。若一方过错造成主合同无效,过错方应承担相应的民事责任,而不是没收或双倍返还定金。
订金并非一个规范的法律概念,实际上它具有预付款的性质,是当事人的一种支付手段,并不具备担保性质。在商品房交易中,如果买家不履行合同义务,并不表示他丧失了请求返还订金的权利;反之,如果发展商不履行义务,也不需要双倍返还订金。但这并不意味着合同违约方无须承担违约责任。
在签订正式的房屋预售契约之前,买卖双方签订的有关认购书(或称意向书)并不是房屋买卖契约,不具备房屋预售契约的法律效力,只是一份广义的合同。如果认购书中有定金条款,购房者在签订认购书后反悔,发展商有权没收购房者的定金。如果发展商违约,不与购房者签订正式的预售合同,购房者有权要求发展商双倍返还定金。如果认购书中约定的只是订金,那么就不具备定金的法律后果。
购房过程中的七大误区。首先指出许多人追求一步到位的购房心理,建议根据实际情况灵活选择购房时机和方式;其次提醒购房者不应只买涨不买跌,要理性看待房价波动;接着指出等钱够了再买房的观念已经过时,鼓励有能力者考虑按揭购买;同时提醒购房者避免盲目跟风进行房产
异地购房的法律注意事项。购房者在异地购房前需评估经济实力、熟悉贷款政策、实地考察、确认开发商合法性、考虑房产升值空间,并确保购房款项安全。只有综合考虑风险与收益因素,才能做出理性的异地购房决策。
购房合同中常见的六个问题及其应对措施。包括售房者五证不全、公摊面积不明确、书面通知不清晰、所售房屋已抵押、物业管理公约不签订以及各方责任范围不清等问题。购房者应在签订合同时仔细核查证件、明确公摊面积和处理方法、约定书面通知形式、核实房屋抵押情况并签订
定金合同的种类及其性质。定金合同包括立约定金、成约定金、证约定金、违约定金和解约定金五种。在我国,定金的性质根据当事人约定确定,若没约定,则一般解释为解约定金。定金制度用于担保合同履行,违约方需承担相应责任,但不排除当事人以定金解除合同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