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营者集中是指根据我国相关法律规定,包括经营者合并、经营者通过取得股权或者资产的方式取得对其他经营者的控制权等情形。
(一) 经营者合并;
(二) 经营者通过取得股权或者资产的方式取得对其他经营者的控制权;
(三) 经营者通过合同等方式取得对其他经营者的控制权或者能够对其他经营者施加决定性影响。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垄断法》第二十一条规定,如果经营者集中达到国务院规定的申报标准,经营者必须事先向国务院反垄断执法机构申报,未申报的集中行为不得实施。
经营者合并通常有两种方式:
吸收合并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企业合并时,其中一个或一个以上的企业并入另一家企业。通常情况下,实力强大的企业会吸收合并弱小企业。吸收合并是一种常见的合并方式。
新设合并是指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企业组合成为一家新企业,原有的两家企业不再存在,而是合并为一家新的企业。
无论采取何种合并方式,都必须遵守法律和行政法规的规定,并且有的合并还需要依法经过有关部门的批准。合并必须通过依法订立的合同来进行,才能产生相应的法律后果。
在某些情况下,经营者集中可能不需要向国务院反垄断执法机构申报:
如果参与集中的一个经营者拥有其他每个经营者50%以上有表决权的股份或资产,或者参与集中的每个经营者50%以上有表决权的股份或资产被同一个未参与集中的经营者所拥有,就可以豁免申报。
需要注意的是,经营者在提交申报文件和资料时必须完备,如果不完备,必须在国务院反垄断执法机构规定的期限内补交文件和资料。如果经营者逾期未补交文件和资料,将被视为未申报。
经营者主动向反垄断执法机构报告达成垄断协议的有关情况并提供重要证据的,反垄断执法机构可以酌情减轻或者免除对该经营者的处罚。第五十四条反垄断执法机构工作人员滥用职权、玩忽职守、徇私舞弊或者泄露执法过程中知悉的商业秘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尚不
限制竞争行为是指妨碍甚至完全阻止、排除市场主体进行竞争的协议和行为。在我国,限制竞争行为的实施者通常为两类主体,一是公用企业或其他依法具有独占地位的经营者,二是政府及其所属部门。限制竞争行为、垄断和不正当竞争行为均是竞争带来的消极产物。
反垄断法属于公法范畴,主要是一种经济行政法,而反不正当竞争法属于私法范畴,主要是一种知识产权法。反垄断法调整的目的在于禁止限制竞争行为,创造进行合法竞争的良好市场环境,维护合法竞争的自由性,鼓励经营者积极参予市场竞争,保证经营者自愿参预市场竞争的机会
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如何处理经营者以行政机关强制为由实施的垄断行为?考虑到《工商行政管理机关禁止垄断协议行为的规定》、《工商行政管理机关禁止滥用市场支配地位行为的规定》对经营者从事垄断协议、滥用市场支配地位行为的处罚已经作了明确规定,因此,《工商行政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