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垄断法》第二十五条的规定,国务院反垄断执法机构应在收到经营者提交的符合法规要求的文件和资料后的三十天内,对申报的经营者集中进行初步审查,并决定是否需要进一步审查,并书面通知经营者。在国务院反垄断执法机构做出决定之前,经营者不得实施集中。
如果国务院反垄断执法机构决定不进行进一步审查,或者逾期未做出决定,那么经营者就可以实施集中。
根据《反不正当竞争法》的规定,以下是11种被认定为不正当竞争行为:
这指的是经营者使用假冒他人注册商标,擅自使用知名商品的名称、包装、装潢或类似的名称、包装、装潢,导致与其他知名商品混淆,擅自使用他人的企业名称或姓名以及引人误认的行为,以及在商品上伪造、冒用认证标志、名优标志等质量标志,伪造产地,对商品质量进行误导的虚假表示行为。
这是指经营者利用广告或其他方式进行虚假宣传,使消费者对商品的质量、成分、性能、用途、生产者、有效期限、产地等产生误解的行为。
这是指公用企业或其他具有独占地位的经营者限制他人购买指定经营者的商品,以排挤其他经营者进行公平竞争的行为。
这是指对市场经营活动具有影响力的行政主体,出于地方利益或小集团利益,故意违反法律或公认的市场规则对市场进行干预,阻碍正当的市场竞争行为。这也包括来自经营主体外部的行政权力作用下的强制购买和强制销售行为。
这是指经营者以财物或其他手段进行贿赂,包括在账外暗中给对方单位或个人回扣等方式,以促成商品的销售或购买。
这是指经营者以排挤竞争对手为目的,以低于成本价格销售商品的行为。
这是指经营者违背购买者意愿,搭售商品或附加其他不合理条件进行销售的行为。
不正当有奖销售行为包括三类,即欺骗性有奖销售、借机推销质次价高商品的有奖销售,以及最高奖金超过5000元的抽奖式有奖销售。
经营者侵犯商业秘密的行为主要表现为三种情况:以盗窃、利诱、胁迫或其他不正当手段获取他人的商业秘密;披露、使用或允许他人使用以前述手段获取的商业秘密。
这是指经营者捏造、散布虚假事实,损害竞争对手的商业信誉和商品声誉的行为。
市场支配地位的认定问题,包括在法律中市场份额对经营者市场地位的重要性,以及相关反垄断法对市场支配地位推定制度的规定。市场份额的推定依据具体情形而定,同时允许经营者通过事实进行反证。如果被推定具有市场支配地位的经营者能证明自身不具有支配地位,则不应认定
反垄断法的相关规定及其适用范围,包括价格垄断行为的定义和类型,特殊行业的经营者责任,以及禁止的价格垄断协议等。同时强调了行业协会不得从事排除、限制价格竞争的行为,并对具有市场支配地位的经营者提出了具体要求,要求不得滥用市场优势地位从事价格垄断行为。摘
垄断行为的分类,包括垄断协议、经营者滥用市场支配地位以及具有或可能具有排除、限制竞争效果的经营者集中等。同时介绍了垄断协议的横向和纵向分类,以及我国《反垄断法》对垄断行为的禁止性规定和豁免情形。其中豁免情形需要满足法定正当性要求,并证明不会对市场竞争
自然垄断的定义、原因以及自然垄断行业的技术特征。自然垄断是由于资源条件集中、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等原因形成的行业垄断现象。自然垄断行业具有显著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效应、关联经济效应、网络性、大量沉没成本以及市场集中度特别高等技术特征。同时,自然垄断行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