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我国劳动合同法以及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劳动者在用人单位工作时必须与用人单位签订劳动合同。然而,有的单位为了能够“绑住”劳动者,就在合同中与劳动者约定了不得提前离职,否则就要支付给单位一个月的工资或者一定数额的钱财作为补偿。那么,这样的约定是否合法呢?
用人单位在劳动合同中直接约定劳动者需承担一个月工资的赔偿金,本质上属于违约金条款。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第二十五条的规定,除非是违反服务期约定或竞业限制约定,用人单位不得与劳动者约定由劳动者承担违约金。因此,除非劳动者违反了服务期约定或竞业限制约定,否则用人单位约定的违约金是不合法的。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第三十七条的规定,劳动者提前三十日以书面形式通知用人单位,可以解除劳动合同。而在试用期内,劳动者提前三日通知用人单位即可解除劳动合同。该条对劳动者无因解除劳动合同的情形作了明确规定,但并未规定对于劳动者未履行提前三十日通知义务,需向用人单位支付一个月工资作为替代提前通知期。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第二十二条的规定,用人单位为劳动者提供专项培训费用并进行专业技术培训时,可以与该劳动者订立协议,约定服务期。劳动者违反服务期约定时,应当按照约定向用人单位支付违约金,但违约金的数额不得超过用人单位提供的培训费用。此外,用人单位与劳动者还可以在劳动合同中约定保守用人单位的商业秘密和与知识产权相关的保密事项。对负有保密义务的劳动者,用人单位可以在劳动合同或者保密协议中与劳动者约定竞业限制条款,并约定在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合同后,在竞业限制期限内按月给予劳动者经济补偿。劳动者违反竞业限制约定时,应当按照约定向用人单位支付违约金。
综上所述,根据我国劳动合同法的规定,除非是违反了服务期约定或竞业限制约定,用人单位不得与劳动者约定由劳动者承担违约金。因此,公司合同书上约定半年内离职扣工资的行为是不合法的。
劳动者需向用人单位支付违约金的情形。包括违反规章制度、严重失职营私舞弊造成重大损害、同时与其他用人单位建立劳动关系影响工作任务、欺诈胁迫手段订立或变更劳动合同以及被依法追究刑事责任等情形。劳动者在上述情况下需按照劳动合同约定向用人单位支付违约金。
根据我国《劳动合同法》规定,当用人单位解除劳动合同或终止劳动关系时,应提前一个月通知劳动者,如果未能提前通知,则需要支付一个月的代通知金。根据该法第四十条的规定,以下情况之一时,用人单位可以提前三十日通知劳动者或额外支付一个月工资解除劳动合同:一是劳
试用期期间离职,工资延一个月发不合法。根据《劳动合同法》规定,职工在试用期提前3日通知单位的,可以解除劳动关系;《工资支付暂行规定》第九条规定,用人单位应在解除或终止劳动合同时一次付清劳动者工资。不得克扣或者无故拖欠劳动者的工资。《劳动合同法》 第二十
公司强逼员工减薪变相逼员工离职是不合法的,劳动者可以依据劳动合同法第38条用人单位无故克扣工资为由被迫辞职,这样用人单位就需要支付经济补偿金。(五)因本法第二十六条第一款规定的情形致使劳动合同无效的;用人单位以暴力、威胁或者非法限制人身自由的手段强迫劳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