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的规定,当用人单位安排的工作超出劳动合同约定的范围时,劳动者有权解除合同。然而,解除劳动合同并不一定能获得经济补偿。
根据劳动合同法第三十七条的规定,劳动者可以提前三十日书面通知用人单位解除劳动合同。在试用期内,劳动者可以提前三日通知用人单位解除劳动合同。
根据劳动合同法第三十八条的规定,如果用人单位出现以下情形之一,劳动者可以解除劳动合同:
如果用人单位以暴力、威胁或非法限制人身自由的手段强迫劳动者劳动,或者违章指挥、强令冒险作业危及劳动者人身安全,劳动者可以立即解除劳动合同,无需事先告知用人单位。
根据劳动部《关于实行劳动合同制度若干问题的通知》的规定,劳动者主动提出解除劳动合同时,用人单位可以不支付经济补偿金。然而,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劳动争议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十五条的规定,如果用人单位未按照劳动合同约定支付劳动报酬或提供劳动条件,克扣或无故拖欠劳动者工资,迫使劳动者提出解除劳动合同,用人单位应支付劳动报酬和经济补偿金,并可支付赔偿金。
因此,如果是用人单位违约导致劳动者被迫辞职,用人单位不仅不能免除支付经济补偿金的义务,还需要承担相应的赔偿责任。
为了防止企业迫使员工离职的现象日益严重,有关人士建议设立“推定解雇制度”。即如果企业通过调换岗位、下放基层、降低待遇、长期出差、明升暗降等手段突然、单方面地改变雇员的基本工作条件,导致雇员不愿意接受而辞职,雇主等于变相解雇雇员。在这种情况下,如果雇主既没有正当理由解雇,也没有提前通知,雇主应对逼迫员工自动辞职的行为承担赔偿责任。因此,增设这样的制度将减少企业此类行为,增加员工的职业稳定性。
劳动保障公益岗位合同解除的法律依据,包括劳动合同期满或出现劳动合同法第39条规定的情形、劳动合同法实施条例第十二条规定的公益性岗位、以及劳动合同终止的其他情形等。在公益岗位上,劳动合同不适用关于无固定期限和经济补偿的规定。
因疾病辞职是否能获得补偿金的问题。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的规定,主动因身体原因辞职的劳动者一般无法获得补偿金。但如果是工伤引起的伤残,劳动者可以享受包括一次性伤残补助金在内的特殊待遇。此外,文章还介绍了劳动者与用人单位解除劳动合同的相关程序
劳动合同期满但签订的培训协议未完时,劳动者是否可以辞职的问题。根据《劳动合同法实施条例》的规定,如果服务期未到期,劳动合同应延长至服务期满。如劳动者违约辞职并给用人单位造成损失,需承担赔偿责任。用人单位与劳动者约定的服务期不影响劳动者正常的工资调整。
《劳动合同法》中关于劳动合同违约金制度的规定。只有在劳动者违反服务期约定或违反竞业限制协议这两种特定情形下,用人单位和劳动者才能在劳动合同中约定违约金。违约金的设立必须符合法律的规定,否则将被视为无效。双方在约定违约金时应遵守法律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