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用人单位招用劳动者未订立书面劳动合同,但同时具备以下情形的,劳动关系成立:
(1) 用人单位和劳动者符合法律、法规规定的主体资格;
(2) 用人单位依法制定的各项劳动规章制度适用于劳动者,劳动者受用人单位的劳动管理,从事用人单位安排的有报酬的劳动;
(3) 劳动者提供的劳动是用人单位业务的组成部分。
1. 用人单位未与劳动者签订劳动合同,认定双方存在劳动关系时可参照以下凭证:
(1) 工资支付凭证或记录(职工工资发放花名册)、缴纳各项社会保险费的记录;
(2) 用人单位向劳动者发放的“工作证”、“服务证”等能够证明身份的证件;
(3) 劳动者填写的用人单位招工招聘“登记表”、“报名表”等招用记录;
(4) 考勤记录;
(5) 其他劳动者的证言等。其中,(1)、(3)、(4)项的有关凭证由用人单位负举证责任。
用人单位与劳动者之间实际存在着管理与被管理、指挥与被指挥、监督与被监督的关系是认定劳动关系的首要和独立的标准。这种关系体现了人身隶属性的集中,也是劳动关系的根本标志。该关系可以体现为用人单位对劳动者的直接具体管理,也可以体现为劳动规章制度下的间接抽象管理。不能只将这一关系表述为劳动者实际接受用人单位的管理、指挥与监督,而应全面认定劳动关系。
用人单位提供基本的劳动条件是认定劳动关系的一个结合性标准。劳动条件主要包括劳动场所、劳动对象和劳动工具。用人单位作为用人单位的原因在于其掌握相应的劳动条件,并因此成为劳动者劳动力的使用者,对劳动者进行管理、指挥与监督。由于实践中情况的复杂性,用人单位提供劳动条件应限于基本劳动条件。
非全日制用工在法定节假日加班时的加班费问题。用人单位应按照劳动者标准工资的300%支付工资。非全日制用工工资标准由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协商确定,不得低于规定的最低工资标准。加班费不计入最低工资,用人单位将加班费计入工资以达到最低工资标准是违法行为。
医护员工被裁员后的维权途径。文中详细介绍了经济性裁员的补偿要求和补偿标准。用人单位进行经济性裁员时,应向被裁员工支付经济补偿金,如协商不一致单方面解除则构成违法解除。补偿标准根据劳动者在本单位的工作年限确定。同时,文章还提到了裁员时的优先保留人员以及
公司解散员工时的赔偿问题。用人单位自行解散导致劳动关系终止时,需支付经济补偿金,计算标准是按工作年数及平均工资确定。对于高薪员工,补偿有封顶限制,最多补偿十二个月。同时,法律对用人单位存在侵权行为时的责任进行了规定。
企业裁员的相关要求和注意事项。首先,裁员人数达到一定标准时,企业需遵循法律规定启动裁员程序。其次,用人单位在裁员前需提前向工会或全体职工说明情况并征求意见。此外,裁减人员方案需向劳动行政部门报告,但劳动行政部门批准并非必需条件。裁员时,企业不能裁减特